美国白人代表万斯:一位滑稽的国家副总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17 17:35 2

摘要:周末两天,选了美国副总统J.D.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看(相信找到这种资源,对大家都不是难事),这种典型的美国精英人士的叙事手法正是精英叙事的漂白剂,即用沾着锈带铁屑的笔尖完成了对底层白人的降维收割,也成为了美国梦的精心包装的阶层滤镜。

周末两天,选了美国副总统J.D.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看(相信找到这种资源,对大家都不是难事),这种典型的美国精英人士的叙事手法正是精英叙事的漂白剂,即用沾着锈带铁屑的笔尖完成了对底层白人的降维收割,也成为了美国梦的精心包装的阶层滤镜。

2016 年,J.D.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横空出世,封面上蓝领少年的逆袭故事被包装成 "美国梦" 的当代注脚。这个从拖车屋到耶鲁法学院的传奇,被精英阶层塑造为对抗阶层固化的标杆。但鲜有人知的是,这本书诞生于耶鲁课堂,在 "虎妈" 蔡美儿的指导下完成。当万斯在书中强调 "乡下人活该贫困,因为他们拒绝改变" 时,华尔街嗅到了绝佳的叙事工具:一个逃离底层的 "幸存者",用道德批判替代结构性反思,将铁锈地带的衰落归咎于 "个人堕落" 而非全球化资本外逃。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这不是社会学研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阶层表演。"

万斯的成功本质是资本与政治合谋的产物。2022 年,万斯以 “特朗普门徒” 身份当选参议员,2024 年成为副总统。他的成功从来不是个人奋斗的胜利,而是美国右翼亟需的 “白人工人阶级代言人”—— 当 40% 的底层白人陷入 “绝望致死”(吸毒、酗酒、自杀),统治阶层需要一个 “成功标本”,证明 “美国依然充满机会”。就像 20 世纪的 “洛奇” 电影,万斯的故事越是热血,越反衬出真实底层的冰冷:俄亥俄州制造业岗位流失 60%,而万斯的立法提案里,赫然写着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条款。

2008 年奥巴马的当选曾被视为 "后种族时代" 的开端,2024 年万斯的就职典礼上,特朗普支持者举着 "白人的命也是命" 的标语。两场政治狂欢的背后,是美国社会撕裂的镜像:黑人通过民权运动争取平等,白人却在 "逆向歧视" 的叙事中抱团。万斯的转变堪称时代隐喻:2016 年他痛斥特朗普是 "文化海洛因",2022 年却删掉所有批评推文,宣称 "特朗普让我看到白人蓝领的力量"。这种转变的底色,是共和党对 "绝望白人" 的精准收割 —— 当铁锈地带的白人发现,他们的子女无法复刻万斯的 "耶鲁之路",却可以通过支持特朗普获得 "身份复仇",政治投机便应运而生。

更讽刺的是,万斯的 "代言" 始终带着居高临下的俯视。《乡下人的悲歌》中,他将外祖母的脏话、母亲的毒瘾视为 "底层劣根性",却对通用汽车关闭俄亥俄工厂的历史避而不谈。这种精英视角的 "背叛",让他在成为副总统后,面对白人选民的诉求时,只会重复 "建边境墙"" 反堕胎 "的口号 —— 正如他在辩论中所说:" 我们需要的不是政策,而是让白人重新感到骄傲。" 这种将种族情绪工具化的政治操作,正在将美国推向更深的分裂深渊。

2025 年 2 月,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万斯与泽连斯基的争吵被外媒曝光:"美国不是全球乞丐的救济站!" 这位副总统的暴脾气,早在参议院时期就已闻名 ——2023 年他因反对援乌拨款,在社交媒体上怒斥拜登 "利用以色列儿童作政治道具";2024 年因马斯克解雇联邦雇员失误,罕见公开批评政府 "一团糟"。这些 "失言" 背后,是万斯从未褪去的 "乡下人底色"。童年目睹的家庭暴力、陆战队的军事化训练,塑造了他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他的前幕僚曾透露:"当讨论触及他的阿巴拉契亚身份,他会突然拍桌,重复外祖母的骂人话。"

这种性格缺陷在国际政治中愈发危险:2025 年 3 月,他宣称 "绿卡持有者没有无限留美权利",引发全球留学生恐慌;同月在人工智能峰会上警告欧洲 "不要过度监管",被批 "科技霸权思维"。更致命的是,万斯缺乏传统政客的 "表演素养"。当特朗普团队试图将他包装成 "温和改革者",他却在采访中直言:"我讨厌那些西装革履的华盛顿官僚。" 这种真实的暴戾,既是他赢得底层支持的武器,也是随时可能引爆的政治炸弹 —— 毕竟,美国副总统的职位需要的不是愤怒的代言人,而是危机的灭火者。

2025 年 1 月,万斯在就职演说中宣称:"美国的对手不是某个国家,而是拒绝公平竞争的体系。" 话音未落,他推动的《2023 年中国贸易关系法》升级为 "全政府遏制战略":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扩大至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要求联合国调查 "中国操纵汇率"。这种强硬,早在《乡下人的悲歌》中埋下伏笔 —— 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 "逃离堕落的环境",如今则将美国的困境归咎于 "中国抢走了工作"。

但万斯的对华政策充满矛盾。2025 年 3 月,他会见中国特使时强调 "中美合作重要性",转身却在国会推动 "禁止在美华人科学家参与敏感研究"。这种分裂,折射出美国右翼的焦虑: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无法割舍中国市场。更值得警惕的是,万斯正在将中美竞争简化为 "文明优劣" 的叙事 —— 他在书中批判底层文化的 "劣根性",如今则将这种思维投射到国家层面,宣称 "中国模式威胁美国价值观"。这种叙事的危险在于,它忽视了万斯自己的 "中国悖论":他的耶鲁法学教育受益于中美学术交流,他的畅销书在中国豆瓣获得 8.1 分高评。当这位 "乡下人副总统" 挥舞关税大棒时,或许忘了书中最真实的一句话:"我们讨厌的不是改变,而是被改变抛弃的感觉。"

从拖车屋到白宫西厢,万斯的逆袭是美国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但当他的暴脾气、投机性与对华强硬暴露无遗,人们不得不问:这个被资本、民粹与种族主义共同塑造的 "偶像",究竟是在拯救美国,还是在加速撕裂?2025 年的美国,40% 的底层白人相信 "政府背叛了我们",而万斯的支持率在这群人中高达 72%。他的存在,证明美国已病入膏肓 —— 需要一个暴躁的乡下人,用最原始的愤怒对抗系统性的衰落。这或许就是《乡下人的悲歌》最残酷的隐喻:当个体的奋斗成为时代的谎言,所有的逆袭故事,终将变成整个国家的挽歌。

听说这本书还改编成电影,晚上回去看一下。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