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的本义是责备。《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让,相责让也。”基本意思是不争,尽着旁人。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退让、谦让、推辞、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将所有权转给他人、避开、推举、逊色、听任、容许等。
“让”的本义是责备。《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让,相责让也。”基本意思是不争,尽着旁人。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退让、谦让、推辞、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将所有权转给他人、避开、推举、逊色、听任、容许等。
历史记录里最早出现的“让”,是远古时期的禅让制。
《论语·尧曰篇》记载:“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
《论语·泰伯篇》记载:“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唐尧让虞舜,虞舜让夏禹,把权位让给有德有才之人,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发展得更好,这就是“禅让”。可以说;“禅让”不但开启了中华“让”文化的先河,还为后人做了最好的示范,使得“让”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为了让才大德高的姬昌有机会治理国家,他多次让出自己应得的王位。泰伯之让,与唐尧、虞舜的禅让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让更有能力的人成为领导者,让国家发展得更好。
《论语·泰伯篇》记载,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三以天下让”,这才是真正的“让”。因为天下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就应该像唐尧、虞舜那样,让给有贤德的人。孔子赞为泰伯的“让”,是为天下苍生计,而不是为个人功名富贵的让贤之举,堪称“至德”。“至”,指德行到了极致的意思。“至德”是指最高的道德;盛德。
周朝以来,国家推行王道,人们信奉礼节和谦让,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和卿大夫没有“礼让”之心了,不是你争过来,就是他抢过去,想要争霸,就要军事征服,就是要暴力掠夺,他们认为;只有征服之后,才能进行统治。如卫国发生的蒯聩、蒯辄父子争国事件,父亲蒯聩为了争夺国君的位置,对已是卫国国君的儿子蒯辄照抢不误。孔子看到了这一社会现状,他不是发发感慨就算了,而是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那就是“礼让为国”。
《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最早把“礼”和“让”合称,是孔子。在孔子看来,诸侯国的在上位者倡导“礼让”,上行下效,民众就会学着“礼让”,就会变得“不争”了。你说说,这样治理一个诸侯国还有什么困难吗?把这样的方式推行到天下,肯定一样有效。
《论语•先进篇》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章,弟子们说自己的志向时,孔子对子路的志向进行点评时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告诉曾皙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子路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刚才笑了笑他。
“让国”、“让言”的目的是维护“礼”、不违“礼”。在孔子看来,“让”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治国理政的要津。如果以“礼让治国”,则不难实现政通人和;如忽视了“礼让”,不能“以礼让为国”,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如礼何?”那些礼仪还有什么用呢?言下之意,即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论语·八佾篇》记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季孙氏作为鲁国的大夫,却使用了国君的礼节,说明他对自己的国君非常不尊敬。
公元前481年,齐国的陈桓子弑君夺权后,孔子会劝告鲁哀公出兵征讨陈桓子。
儒家的“让”,并不是说只是一味的退让,而是说该争的,一定要据理力争;不该争的,就不要去争。遇到原则问题时,还是要固守那条底线。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将季氏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令天下人警惕之。试想;如果对季氏这样的行为听之任之,不及时制止,日后必将酿成大祸,危害到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当然,孔子不是如此说说而已,他还把自己的观点写进《春秋》里,“使乱臣贼子惧”,以此来推行礼乐的复兴。
可能是人性的原因吧,“礼让”之风这一伦理原则在于亲人、朋友之间、宾主之间,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对于巨大利益,如权力或者巨大财富之类的东西,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欲远远大于伦理约束的力量,这时想做到“让”这一点,根本是不可能的,人们也就不再“有耻且格”了。历朝的弑君杀父、兄弟相残,让世间最可贵的亲情在“让”前显得单薄而脆弱。
三国时期,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争夺世子之位明争暗斗。曹丕即位后,对曹植十分猜忌,多方迫害。曹植不堪其辱,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哀痛诗句。
历史上有名的唐朝“玄武门之变”,当时身为次子的秦王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其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
为了最高权力,哪怕打破头,也要争个上下。如此理解,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宫廷和官场无比险恶,而日常生活则相对安全,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较少有值得拼命的利益之争。
小“礼”小“让”,一般人都能做到。单位一说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如牵涉到升迁、职称、奖金等事关个人利益时,谁还会“让”啊?一些人会采取各种手段,打破脑袋也要“争”。孔子在这里提出的“礼让”原则。一个人要从“争”到“礼让”,这是什么啊?这是教化我们大家要去掉对利益的争夺之心,是去掉一个人的私欲啊!
“能以礼让为国乎”的“让”,东汉大儒郑玄注曰:“推贤尚善曰让。”“让”也就是“选贤举能”,这是“为国”的关键作用,这种理解值得尊重。若没有推贤的机制,不能选贤举能,不能“让”贤者“为国”,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拓展开来,“让”还有让功、让利的意思。《论语·雍也篇》记载,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在行军打仗时,殿后是有功的!明明有功,但孟之反却说自己不是胆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是我的马跑不动啊!孟之反这是有功不敢要,是功成身退啊!这样的情操是值得点赞的。孔子在教学中拿出孟之反这个例子,很显然是在教育弟子,在荣誉面前要懂得“让”。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让”的美德,孔子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让”这一美德,进而生活事件中慢慢体会,逐步做到“让”,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如此来讲,儒家的“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现在的教育,往往片面灌输竞争意识,最好的是在提倡竞争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合作,合作就需要谦让。
除了《论语•泰伯篇》记载的“泰伯三以天下让”,《论语·里仁篇》记载的“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先进篇》记载:“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三处外,“让”在《论语》中还出现三处。
“让”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儒家五德为“温、良、恭、俭、让”,“让”是其中之一。《论语·学而篇》记载,孔子的学生陈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让”的外在表现,就是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礼节和礼数。如,对别人言语上“谦让”,礼节上到位;内在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一个人守“礼”的自觉。孔子本人就具有“让”的美德。因为“让”,孔子在外交上能“必闻其政”。“让”在人际交往和处理相互关系时,要以一种“礼让”的态度对待。如,我们人与人之间见面了,你给我鞠个躬,我给你还个礼;你给我端杯茶,我就给你倒杯水……这就是礼尚往来。当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在不违背“礼”的前提下,应自觉主动地“礼让”。如果有一方不这样办,那就属于失“礼”了。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让”强调的是符合“礼”,即按照“礼”的标准来“让”,如在公交车上给年迈的老人让个位等,而不是说,你什么都要“让”,把你住的好房子,开的好车子,都让给那个好吃懒做的人,孔子不是这样讲的。
《论语·八佾篇》记载,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揖”的本意是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揖让”是拱手作揖,互相谦让。
我们一看“揖让”就知道,这是在选手升堂之前的一个礼节。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参加射礼了。“让”就是“不争”。如果一定要争一争,那也要在规则的许可下进行“争”,相当于现在的奥运会一样,大家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公平地进行比赛。
“下而饮”,也是古代的礼仪。选手们比赛结束后,大家从堂上退下来后,胜利的和输者都要饮酒,而且是让输者先饮,赢的人陪着输者喝酒,你看看,“乡射礼”多好啊,完全都是谦让!
由此可见,“让”作为一种礼仪上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然而,这种“礼让”的精神,到了春秋时期已丧失殆尽,孔子看到这一点,发出了“当仁不让”的感慨。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是说遇到正义之事或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管付出多大牺牲,哪怕是牺牲生命,都不推脱,勇于负责。为什么呢?因为行“仁”是自己选择的人生路,既然选择了,你就要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让”是一种美德,“不让”是“仁”。我们学习“让”,不但要懂得“让”,更要懂得“不让”。可一般人,总是趋利避义,只要无利可图,便作壁上观,既不关心,也不会挺身而出。
“让”在经典中多有出现。
《春秋·左传·昭公二年》记载:“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忠信是礼的容器;卑让是礼的根本。)
《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君子曰:“让,礼之主也。”
《晏子春秋》记载:“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廉洁清正是为政的根本;谦恭礼让是美德的主体。)
战国的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周易》:“谦,德之柄也;让,礼之主也。”(谦卑是品德的手柄,谦是德的开始。)一个人到底人品如何,先看他是否懂得谦卑。
对于“让”,《论语注疏》曰:“推人后己谓之让。”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记载:“让者,礼之实也。”(懂礼貌的人的本质是谦让)
儒家的“礼让”有节制的意思,但不是压迫人性的工具,因为人在社会中,就要按照社会规矩来行事,这样呢,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否则,大家都不讲“礼”,争来争去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我们现在交通法规上规定,凡是机动车驾驶员都应懂得“安全行车,礼让三先。”“礼让三先”指的是先让、先慢、先停。大家都“礼让三先”了,别说不会出现交通事故,恐怕引起纠纷的可能性也不大。
有的人之所以不“让”,主要还是怕吃亏。“礼让”最大的困境在于不知道对方是否也遵循同样的规则。这时,如果双方都有“让”的行为,相当于双方都“让”一步,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让礼”也更容易实行。
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宅居与吴氏毗邻。后来两家都要盖房子,因为地皮发生争执。张家便修书要张英出面干预。张英看见来信,立马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吴家见此情景,亦退让三尺。从此,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但现实中,大多数情况还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礼让”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实践起来,的确有些难。
作为一介布衣,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尽可能礼让为先。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