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不断发展,历史持续向前,科学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一代人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无数奇迹,也成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涌现出无数默默奉献、敢于担当的共产党员,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在各自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今天,
文/谭香慧
社会不断发展,历史持续向前,科学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一代人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无数奇迹,也成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涌现出无数默默奉献、敢于担当的共产党员,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在各自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纺织行业的复合型英才——她既精通企业运营,又勇于科技创新,以满腔热忱盘活亏损企业,将青春奉献给纺织事业,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她就是王琳琳,哈尔滨龙润织布厂的创始人,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一、从音乐梦到纺织路:理想在时代中转向
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正处在工业复苏、百业待兴的峥嵘岁月。王琳琳就出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她自幼受音乐教师母亲的熏陶,展现出优秀的艺术天赋,尤其擅长钢琴和声乐,曾是学校文艺骨干。1977年,她凭借出色的音乐才华被大庆文工团看中,成为特招培养对象。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光鲜的舞台。然而,王琳琳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放弃文工团的工作机会,选择参加高考。
“那时候,我看到了国家正在恢复高考,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回忆起当年的选择,王琳琳的眼神依然坚定。197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纺织工程系,开始了与纺织行业的不解之缘。大学四年,她刻苦学习纺织工艺、机械设计和企业管理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王琳琳被分配到哈尔滨纺织系统工作。那个年代,“听党话、跟党走”“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许多青年人的人生选择。面对组织安排的工作,王琳琳主动放弃机关工作的机会,自愿申请到正在新建的条件艰苦的大型印染纺织企业工作。“我想从基层做起,真正了解纺织行业的每一个环节。”她在回忆时这样说道。
从技术员做起,王琳琳潜心学习、踏实实践,逐步参与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工作。她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就掌握了印染工艺的核心技术。在此期间,她主持完成了多个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近百万元,被评为“哈尔滨市青年技术能手”。
二、临危受命:扛起百人工厂的存亡重任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王琳琳所在的企业经营受市场冲击连续亏损,最终资不抵债。1993年,经各级领导充分论证,决定全面停产分散突围,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各个突破生产自救。
1995年,涤棉织布厂停产一年多,面向社会招标一年多无人敢接。这个拥有150多名职工的企业濒临破产,工人们面临下岗的困境。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琳琳毅然毛遂自荐,提出承包经营并改制创建龙润织布厂的方案。“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多工人失去工作,更不能让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厂就这样消失。”王琳琳回忆道。
接手企业后,王琳琳面临的是个烂摊子: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滞销、资金短缺,更重要的是工人们士气低落。她首先做的是稳定人心,全部接收原厂150多名下岗职工,特别是妥善安置了36名45岁以上的老工人。“这些老师傅为企业奉献了大半辈子,我们不能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他们。”王琳琳动情地说。
接下来,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银行贷款和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80万元资金,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出纯麻布、麻棉布、涤棉布等新产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王琳琳与工人们同甘共苦,经常吃住在车间,亲自操作机器,检查产品质量。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98年,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利税50余万元。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工人们的脸上,车间的机器声再次欢快地响起。王琳琳用她的智慧和汗水,让一个濒临死亡的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改革创新:“玉草”牌走向世界的四百天
在企业步入正轨后,王琳琳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1996年底,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后,她发现亚麻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前景,果断决策上马亚麻产品项目。
项目初期,面临诸多困难:技术不成熟、设备需要改造、市场认知度低。王琳琳亲自带队攻关,组织技术人员日夜奋战,解决了亚麻织物易皱、手感粗糙等技术难题。她创造性提出了“玉草”品牌战略,将产品定位为高端健康家居用品。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王琳琳注重每一个细节。为了找到最适合的亚麻原料,她多次赴内蒙古、新疆等产地考察;为了改进产品设计,她专门聘请美术学院专家进行指导;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她建立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1997年春天,“玉草”牌亚麻凉席、枕席、巾被、舒爽衬衣等系列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令人惊喜的是,产品一经面世便受到消费者青睐,很快在哈尔滨、北京、杭州等大城市打开销路。更让人振奋的是,通过参加广交会,产品获得了国外客商的认可,陆续接到来自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等地的订单。
在接下来的400多天里,王琳琳带领团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200多万元;“玉草”牌成为东北地区亚麻制品的知名品牌;企业被授予“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这段被称为“四百天奇迹”的发展历程,成为企业腾飞的重要转折点。
四、理念引领:一位科技型企业家的八种观念
在王琳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她亲笔书写的八个大字:“人才、务实、管理、科学、市场、学习、价值、发展”。这八个词代表着她经营企业的核心理念,也是她成功的关键所在。
人才观是王琳琳最重视的方面。她认为:“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龙润织布厂,她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大胆起用年轻人才,同时善待老员工。她还与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
务实观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王琳琳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她坚持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在企业决策时,她总是基于充分调研和数据分析,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切实可行。
管理观上,王琳琳创新性地提出了“三联动”管理模式,将科研、生产、营销三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她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贡献分配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科学观是王琳琳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她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5%以上作为研发经费。与大连轻工学院、齐齐哈尔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先后获得12项国家专利。
市场观使王琳琳始终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她经常说:“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她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
学习观让王琳琳不断超越自我。尽管工作繁忙,她仍然坚持每天学习,攻读完了东北财经大学的EMBA课程,并多次赴国外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她常说:“学习是保持企业活力的源泉。”
价值观体现了王琳琳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她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回馈社会”的理念,企业累计为社会捐赠200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300多人次。
发展观指引着企业不断向前。王琳琳为企业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求生存,第二步谋发展,第三步创品牌,第四步走向国际。如今,这些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五、初心不渝:从车间走向治理研究的舞台
尽管在企业经营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王琳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常说:“是党培养了我,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
2003年5月,因工作需要,王琳琳被调至哈尔滨轻工局工作。离开企业时,她向全体员工承诺:“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关心支持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哈尔滨市轻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多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重组。
2015年起,王琳琳开始从事体制改革研究工作。她深入调研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现状,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其中《关于深化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与建议》被评为优秀调研成果。
2019年9月,王琳琳被选拔参加国家治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已经年近花甲,但她仍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领域。六年来,她参与了多个重大课题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2020年,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期,王琳琳主动请缨,带领课题组深入基层调研,撰写了《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及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今,王琳琳仍然活跃在政策研究和咨询的舞台上。她经常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力量。”
浪花虽小,可汇潮声。回顾王琳琳四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优秀企业家,再到政策研究者,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爱岗敬业”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在王琳琳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代人的共同特质:他们成长于艰苦岁月,奋斗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他们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如王琳琳一般的奋斗者,以涓滴之力汇聚成时代洪流,推动着国家不断向前发展。他们也许只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但正是这千万朵浪花,共同汇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潮声。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