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2025中场:62岁体操王子从“国潮流量”转向“专业运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2:40 1

摘要:香港中环的业绩发布会上,62岁的李宁穿着自家跑鞋,与联席CEO钱炜、CFO赵东升一同面对投资者。他创立的体育用品公司上半年收入148.2亿元,同比增长3.3%,但净利润却下滑11%至17.4亿元。

香港中环的业绩发布会上,62岁的李宁穿着自家跑鞋,与联席CEO钱炜、CFO赵东升一同面对投资者。他创立的体育用品公司上半年收入148.2亿元,同比增长3.3%,但净利润却下滑11%至17.4亿元。

8月22日,李宁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成绩单:收入微增而利润下滑。这份中报折射出中国运动品牌面临的集体挑战:国潮红利消退,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回归理性。

在稳健的营收增长背后,李宁正进行一场艰难的转型博弈,从依靠营销驱动的“国潮”品牌,回归到专业运动的本质。

今年1-6月,李宁公司获得148.2亿元收入,增长3.3%。这份成绩单让市场稍感宽慰,当日公司股价一度大涨8.8%,市值突破500亿港元。

然而,表面的平稳之下隐藏着忧虑。李宁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净利润同比下降11%至17.4亿元,净利率为11.7%,同比下滑1.9个百分点。

毛利率也小幅下降0.4个百分点至50%。CFO赵东升解释了三重压力:直营渠道因促销竞争加剧导致折扣加深;DTC渠道占比下降;其他业务单元渠道结构调整。

李宁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鞋类收入占比提升至56%,同比增长5%,成为公司营收的绝对支柱。这一数据背后,是李宁重新聚焦专业运动的战略转变。

服装产品收入51.93亿元,同比下降3.4%,占总收入的35%。服装品类的下滑反映了李宁在时尚化与专业化之间的摇摆状态。

器材及配件产品成为亮点,收入13.93亿元,同比增加23.7%,占比9.4%。这条产品线虽然规模不大,但显示出李宁拓展周边产品的潜力。

李宁正在进行一场“渠道外科手术”。截至2025年6月30日,李宁门店总数为7534家,较2024年底净减少51家店铺。

这不是简单的规模收缩,而是精准的渠道优化。钱炜在业绩会上表示:“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线下客流的同比减少,这带来了一些生意流水上的压力和挑战。”

李宁的渠道调整策略分为两步:一是关闭低效店铺,尤其是低线城市中效益不佳的门店;二是在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开设旗舰店和升级老店。

高层级市场流水贡献接近60%,核心商业体进驻率约90%。这意味着李宁正在聚焦消费能力更强的市场,提升单店盈利能力。

在运动鞋服领域,库存状况是品牌稳健经营的风向标。李宁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全渠道库销比保持在4个月,库存周转天数61天,同比减少1天,维持行业领先水平。

李宁公司联席CEO钱炜强调:“库存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李宁企业运营的重点业务。我们通过体系化的库存管理,形成库存数据透明化、准确化,同时结合生意计划实施库存管控。”

健康的库存管理带来了良好的现金流。上半年,李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24.1亿元,截至6月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计118.0亿元,较2024年底净增加43.0亿元。

面对激烈竞争,李宁选择了持续加码研发。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增长8.7%,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近十年来,李宁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38亿元。这些投入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䨻”科技在轻量化、回弹性与能量反馈上的突破,已成为高端跑鞋的核心卖点。

李宁还跨界寻找技术伙伴,与航天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共同成立航天技术创新应用实验室,已落地“航天速干”“航天防晒”两项成果。

甚至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让“天工”机器人穿着李宁跑鞋亮相,后续将模拟人类跑姿,为专业运动装备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李宁做出了一个重要战略决定:告别“国潮依赖”,死磕专业运动。

最明确的信号是重新拿下2025-2028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合作伙伴权益。钱炜在业绩会上表示:“我们对COC合作的定位,不是短期的、即时性的,而是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然而,这一合作也曾引发公关危机。在签约合影事件中,两届奥运冠军全红婵被置于边缘位置,与此前品牌打造的“爷孙情深”形成剧烈反差,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李宁正在重塑运动员合作逻辑,签约了苏炳添、谢震业等顶级运动员,还拿下了NBA首轮新秀杨瀚森,让品牌专业形象更加具象化。

李宁深耕跑步、篮球、综训、羽毛球、乒乓球和运动休闲六大核心品类,同时拓展户外运动、网球和匹克球等新运动品类。

跑步、篮球、综训三大品类零售流水占比达到67%,其中跑步和综训增长最为突出,零售流水均取得15%的增幅。

在跑步领域,李宁上半年全渠道专业跑鞋销量突破1400万双,其中“超轻”“赤兔”“飞电”三大IP销售突破526万双。

持拍运动成为新增长曲线。羽毛球业务已占公司整体收入的近7%,其中80%左右收入来自球拍、球鞋、球线等核心器材。李宁还前瞻性布局了匹克球和网球等新兴品类。

李宁面临的竞争环境异常严峻。2024年安踏收入同比增速达13.6%,年内溢利增超五成至169.89亿元;而李宁2024年收入同比仅增3.9%,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至3.3%。

与国内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李宁的表现也稍显逊色。今年上半年,特步集团收入增长7.1%,净利润增长21.5%;361度集团收入增长11%,净利润增长8.6%。

安踏通过“多品牌矩阵”(FILA、DESCENTE、始祖鸟)实现全市场覆盖,2024年营收突破千亿,在规模与多元布局上领先李宁。

特步则专注于跑步领域,围绕产品研发+赛事运营+跑团服务建立“跑步生态闭环”,实现了“提到跑步就想到特步”的心智占领。

第一重豪赌是彻底从“国潮流量”转向“专业壁垒”。这意味着李宁需要将高昂的研发投入转化为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体验,需要时间与耐心。

第二重押注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渠道结构优化。关店留下的空白可能被对手抢占,但如果成功,李宁将拥有一批更高效、更具品牌代表性的线下据点。

第三重赌局是多品牌运营。李宁家族控股的“非凡领越”以最高4200万年薪,聘请Zara前高管Victor Herrero担任联席行政总裁及Clarks署理行政总裁。

这释放出李宁试图复制安踏多品牌战略的成功。

截至2025年6月底,李宁手握现金余额191.9亿元,几乎不存在有息负债。这为李宁提供了充足的试错空间和抗风险能力。

财报发布次日李宁股价报收19.7港元/股,涨幅8.78%,幅度位列4家港股上市的运动鞋服公司之首。市场似乎对李宁的长期转型抱有信心。

李宁的转型之路注定漫长。就像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瞬间的爆发力,而是持续的耐力和战略定力。这位62岁的体操王子和他的企业,正在专业运动的道路上再次起跑。

来源:波士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