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丨港股或呈现结构性行情与估值修复并行格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2:41 1

摘要:编者按2025年前八个月,资本市场呈现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本期报道跟踪近期A股、中概股、港股市场的发展变化。A股在质量优先转型的驱动下,走出向上行情,市场活跃度显现。中概股凭借自身韧性与潜力,在国内政策向好和企业财报的助力下,与A股、港股上涨形成呼应。港股市场

跟踪股市热点并展望后市

2025年前八个月,资本市场呈现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本期报道跟踪近期A股、中概股、港股市场的发展变化。A股在质量优先转型的驱动下,走出向上行情,市场活跃度显现。中概股凭借自身韧性与潜力,在国内政策向好和企业财报的助力下,与A股、港股上涨形成呼应。港股市场在优质企业带动下,结构性行情可期。展望后市,A股走势将受多种因素影响,增量政策与“十五五”规划内容将受关注;中概股仍具备进一步上涨的潜力,但须警惕监管审查引发的股价波动风险;港股优质公司或将推动结构性行情。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张炜

2025年前8个月,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分别累计上涨25.01%、27.00%。相关专家向中国经济时报指出,港股市场特色和优势明显,在人工智能、创新药、新消费等领域聚集了一批优质公司。这些公司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具有长期成长空间,有望推动港股结构性行情。

港股活跃度显著提升

香港股市一、二级市场均表现活跃。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港股市场日均成交2402亿港元,增长118%;新股集资总额达1094亿港元,增长716%。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港股今年以来活跃度显著提升,核心驱动力可概括为“政策红利、资金共振与估值修复”三重叠加。政策层面,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密集落地,为科技企业融资与产业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资金面来看,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超90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估值修复方面,恒生指数市盈率仅为11.5倍,恒生科技指数为21.8倍,显著低于全球主要股指,吸引资金抄底优质资产。港股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稀缺载体,还有电子、新能源等龙头企业赴港二次上市预期,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吸引力。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乔嗣佳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一方面,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成为提升港股流动性的关键动力。内地公募基金也稳步提高对港股的配置比例,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港股前景的持续乐观。另一方面,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鸽派”,市场对利率环境趋于宽松的预期增强,推动外资回流港股的趋势日益明显。

互联网科技等板块受热捧

今年以来,港股的互联网科技、新消费、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等板块涨幅居前。互联网科技巨头的AI投入受到市场关注,其中,阿里巴巴四个季度的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投入超千亿元。

田利辉表示,科技巨头加大AI投资已从“战略布局”转向“盈利兑现”的关键阶段。短期看,腾讯、阿里巴巴等通过AI大模型商业化显现出业绩弹性,部分企业二季度财报超预期,推动股价上涨。中长期看,AI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深化将重构科技企业的盈利模式,带动净资产收益率提升。例如,腾讯的AI视频生成工具“腾讯智影”嵌入微信生态,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在电商场景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但须警惕AI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与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新消费股大涨是港股的亮点之一,泡泡玛特上涨近260%。乔嗣佳称,新消费的投资逻辑已发生变化,从过去侧重规模和周期转向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质量、品牌价值和持续创新能力。泡泡玛特旗下5大IP上半年营收均突破10亿元,产品持续推出及品牌溢价能力成为公司增长的动力。不过,新消费板块出现个股分化,老铺黄金和茶饮巨头等股价回调,反映出投资者对新消费企业的评判标准日趋理性。

乔嗣佳认为,未来新消费领域的机会将更加多元,除了面向年轻群体的消费品牌,随着人口结构变化,银发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正在增长,可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这些企业更注重产品性价比和服务体验,代表着消费市场的另一增长极。

对于创新药板块,乔嗣佳认为,该板块正迎来从“投入期”向“收获期”的关键转折。中国创新药企业经历了从模仿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转变,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提升,技术突破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企业在ADC、双抗、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进展,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更是通过授权出海等方式参与全球竞争。

三大因素或利好后市

展望今年后四个月,田利辉预计,港股后市或呈现结构性行情与估值修复并行的格局,这主要受降息预期、内资流入和科创盈利三大因素影响。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强化,全球流动性宽松将推升港股估值中枢。同时,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主动权益基金提升港股仓位,显示出内地资金对港股核心资产的长期信心。更为重要的是,科技股盈利改善与AI商业化提速,形成了“成长+回报”双轮驱动。

“港股潜在风险来自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地缘政治扰动,中长期须关注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消化能力与企业盈利可持续性。”田利辉说,总体而言,港股在“政策+资金+产业”共振下具备补涨潜力,但投资者须聚焦高景气赛道与优质龙头,规避估值泡沫化的标的。

在乔嗣佳看来,港股仍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虽然市场已有一定涨幅,但估值仍属合理,加上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十足,为港股提供了基本面支撑。随着国际环境逐渐改善,外资有望回流港股,带来新的流动性支持。港交所在上市制度、交易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及互联互通机制深化,将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参与香港市场。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