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盲目追求西化来的城市化,是进步还是倒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2:15 2

摘要: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青山村的李大爷已经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他脚下的土地,一半种着玉米,一半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年轻人都走了,这片曾经养活全村人的耕地,如今连他这个68岁的老人也快侍弄不动了。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青山村的李大爷已经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他脚下的土地,一半种着玉米,一半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年轻人都走了,这片曾经养活全村人的耕地,如今连他这个68岁的老人也快侍弄不动了。

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大地上演:每天有200个自然村从地图上消失,每年700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的齿轮碾过乡村,留下的是空心的村庄和迷茫的未来。

一、被虹吸的乡村:从"人走茶凉"到文化断代

城市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抽水机,不断从农村抽取着最宝贵的资源。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力,青壮年带着"进城挣大钱"的憧憬离开,留下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在豫西某山村,村支书算过一笔账:全村387口人,常年在村的不足80人,平均年龄65岁。"别说种地,连红白喜事都凑不齐帮忙的人。"

劳动力流失直接导致农村经济陷入"失血循环"。东北某粮食主产区的调查显示,近五年撂荒耕地面积年均增长12%,曾经的"吨粮田"变成了野兔的乐园。

更令人忧心的是文化的断裂:浙江的竹编技艺、陕北的民歌、西南的蜡染,这些代代相传的手艺,如今能完整掌握的匠人已不足百人。村里的老戏台早已坍塌,年轻人甚至不知道"社火"为何物。

城乡之间的鸿沟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落差。农村孩子要走十几里山路才能上小学,而城市名校早已普及智慧课堂;乡镇卫生院连B超机都凑不齐,城市医院却在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这种差距,倒逼更多人逃离农村,形成"越穷越走,越走越穷"的怪圈。

二、城市化的误区:照搬西方模式的水土不服

我们总以为城市化就是盖高楼、拓马路,却忘了中国的根基在乡村。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百年时间完成城市化,且人口基数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其模式根本无法照搬。

当我们把"农民变市民"简单等同于进步时,却忽视了三个致命问题:

农民工的"悬浮状态"最令人揪心。他们在城市盖楼、修路、送外卖,却难以获得户籍、教育等基本保障。

数据显示,全国2.9亿农民工中,仅16%能在工作城市享受完整社保,70%的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两次。

他们像城市的候鸟,既融不进钢筋水泥的丛林,也回不去日益陌生的故乡。

粮食安全的红线正在被触碰。尽管现代农业亩产提高,但全国耕地面积已逼近18亿亩红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7岁。

"谁来种地"的疑问,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当城市扩张不断吞噬良田,我们是否想过:超市货架上的米面粮油,终究要来自土地。

文化的根脉正在被切断。乡村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乡愁"不是矫情的感慨,而是对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

当祠堂被改成仓库,族谱被当作废纸,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建筑和文字,更是世代相传的价值观。

三、破局之路:让乡村与城市并肩前行

值得欣慰的是,乡村振兴的春风正在吹散迷雾。在浙江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荒山村变成了旅游打卡地;在陕西袁家村,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经营结合,让关中民俗焕发新生;在江苏无锡,智慧农业园区里,90后"新农人"用无人机播种、手机APP管理农田,亩产提高了30%。

这些案例证明:乡村不是城市的对立面,而是互补体。城市有资本和技术,乡村有土地和文化,二者结合才能迸发出更大能量。

当农村的路修宽了、网接通了、学校医院建好了,年轻人自然愿意回来;当传统手艺能赚钱、民俗活动有市场,文化传承就有了动力;当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城市化不该是乡村的葬礼,而应是城乡共舞的序曲。那些正在消失的村庄,不该只存在于老人的叹息里;那些被遗忘的手艺,值得在新时代重放光彩。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城市更像城市,让乡村更像乡村——前者有繁华的天际线,后者有袅袅的炊烟,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中国。

未来的某天,当李大爷的孙子带着农业大学的毕业证回到青山村,用智能设备耕种万亩良田,用直播带火村里的土特产,那时我们或许会明白:真正的进步,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让每个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在故土上活得有尊严、有希望。

来源:影子随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