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过去,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支付早已改变每个人的支付习惯,吃饭、买菜、购物,手机一扫,“滴”的一声完成付款。便捷、高效,已成为日常。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扫码支付终将淡出舞台,新的支付方式会悄然取代它。”这是马云早前的预言。
十年过去,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支付早已改变每个人的支付习惯,吃饭、买菜、购物,手机一扫,“滴”的一声完成付款。便捷、高效,已成为日常。
如今,预言中的“新支付方式”正在加速兑现。
基于NFC技术的“碰一碰”。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商家POS机的感应区,即可瞬间完成支付,无需打开App,也不用扫码。多地试点显示,支付效率比传统扫码支付提升数倍,尤其在高峰期排队结账,体验感显著。
新技术本应让生活更高效,却被骗子盯上。近期,有骗子冒用“支付宝碰一碰招商”名义的骗局不断暴雷,一些小微商户的投资3万、年入百万梦想瞬间破灭。
3万投入打水漂
揭秘“躺赚百万”幻象
在南方一座城市,李大姐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一天,她接到所谓“支付宝碰一碰城市运营中心”的邀请,参加招商会。
会场布置得很隆重,工作人员统一穿着印有“支付宝”标志的制服,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商户使用“碰一碰”支付的热闹场景。
图源:蓝鲸新闻
会议上的“项目经理”慷慨激昂:“缴纳3万元加盟费,您将成为长期合伙人,享受专属后台和高额分润,名额有限”李大姐心动了,签下合同并支付了费用。
图源:蓝鲸新闻
合同中指明,成为长期合伙人身份后,区级可获得0.13%分润,市级可获得0.15%。
图源:蓝鲸新闻
几天后,她收到了几台POS机,但设备不仅外观粗糙,测试时更无法正常对接支付宝。联系所谓客服,得到的回应总是“系统升级中”“技术人员在调试”。
不到一个月,“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彻底消失,电话空号,公司地址也是虚假注册。李大姐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类似的案例还不止一个。福建某商户刘先生,被三名穿着印有“支付宝”标识的工作人员上门推广“碰一碰”设备。
图源:蓝鲸新闻
设备安装后,他尝试支付1元,钱确实进入商家账户,但很快发现自己的“花呗”被扣1980元,并自动分期一年。
对此,蚂蚁集团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操作完全不符合官方服务商流程,涉事人员并非签约合作商。
这类骗局的共同点非常明显,骗子通过高大上的外观包装,营造出“官方授权”的错觉;通过短期高收益的财务预测,勾起商家赚钱心理;最后通过设备问题和后台支持缺位,完成收割并消失。受害者往往在资金流失后才发现真相。
图源:蓝鲸新闻
其实这些骗局还是老配方,只不过在新技术下重新包装而已。这一次,它依托了支付宝碰一碰支付的光环,更容易获得商家信任,商家被“官方化”的表象迷惑,对财务风险的判断力下降,踏入陷阱。
而这种骗局之所以容易得手,还与“碰一碰”正处于快速推广阶段密切相关。正如雷军曾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谁又不想抢占风口,赚上一笔呢?
真风口与假机会:
为什么骗子盯上“碰一碰”?
骗子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盯上一项新技术。要么这项技术足够火,能吸引眼球;要么它正处在爆发前夜,信息差极大,普通人辨识度有限。
支付宝的“碰一碰”支付同时满足了这两点,因此成了骗子最容易包装的“发财故事”。
首先,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风口。扫码支付在过去十年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但它的体验瓶颈一直存在——扫码需要打开App、对准二维码、等待加载,在地铁闸机、超市高峰期这样的场景里,排队时间长、效率低,消费者早就有抱怨。
图源:蓝鲸新闻
尤其是老年群体,对扫码操作常常一头雾水。相比之下,“碰一碰”支付天然具备优势——只要手机贴近POS机感应区,几乎一秒完成支付。
这种效率上的跨越,正是未来支付体系的潜在变革点。
其次,市场预期被不断放大。支付宝披露的数据表明,“碰一碰”上线不到一年,就已经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累计用户突破1亿,交易笔数增长了数十倍。
图源:华尔街见闻
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入口机会,谁能率先“卡位”,谁就有可能分得未来的红利。
这样的市场叙事,本身就是骗子最好的包装材料。他们只需要把这些真实数据加以夸张,再配上“官方授权”的外壳,就能让骗局看起来像一张“入场券”。
再者,加盟模式与分润逻辑给了骗子发挥空间。支付行业的真实商业模式很复杂,涉及清算通道、牌照合规、商户拓展、风控系统等环节,远不是“交钱加盟、坐等分润”这么简单。
图源:蓝鲸新闻
但对大多数小微商户来说,支付本身就是个黑箱。他们更容易接受一种“看得见的钱”:比如投入3万元加盟费,就能拿到后台,享受0.15%的分润,客户每一笔支付你都能抽成。这样的逻辑表面上无懈可击,却是骗子专门利用的信息差。
最后,人性的弱点让骗局更容易奏效。许多小微商户利润空间有限,经营压力大,一旦有人抛出“少量投资,快速回本”的故事,很容易被带动情绪。
尤其是在支付这种和生意紧密相关的领域,商户往往更容易相信“提前布局”能换来未来收益。这种焦虑与贪念,被骗子精准捕捉和放大。
图源:支付宝
所以,为什么骗子能反复收割?原因就在于“碰一碰”未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骗子讲的却是假机会,把一个长期的、需要资源和合规的体系,包装成了短期可复制的“暴富模式”。
风口本身的火热,为骗局提供了可信度;商户对未来的期待,则为骗局提供了情绪土壤。两者叠加,就形成了收割链条。
总的来说,骗子并没有创造什么新套路,他们只是借助支付宝“碰一碰”的光环,把老旧的招商加盟骗局重新换了个壳。
风口是真的,陷阱也是真的
风口带来的关注和期待,成了骗子最好的助推器,越热闹,镰刀就越锋利,让普通人误以为自己捡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真正的“碰一碰”,确实正在快速成长,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支付入口级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它成了骗子眼中最容易利用的招牌。
而支付宝早已注意到这一乱象。在2024年12月,支付宝就发布过一份《打击假冒支付宝工作人员推广支付服务的公告》。
公告明确表示:支付宝不会以“官方代理”“独家代理”的名义收取加盟费、代理费,也不会要求商户缴纳设备押金。一旦遇到有人打着这类旗号上门推销,几乎可以肯定是假冒行为。
图源:支付宝服务中心公告
对普通人来说,必须提高警惕。首先,别轻易相信那些“官方独家代理”“区域合伙人”的说辞。官方消息,只会通过支付宝官网、App和公众号发布。
其次,不支付任何形式的加盟费、设备押金或所谓服务费。正规POS机设备和NFC支付升级应通过官方合作渠道获取。
图源:支付宝服务中心公告
再次,要保持理性,对“高额分润”“快速回本”保持怀疑,天下没有免费午餐。遇到可疑人员,应核实其公司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拨打支付宝官方客服热线95188验证。
同时,切记不轻信转账截图、授权书或合影,这些极易被伪造。一旦确认被骗,应收集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及时报警。
在案例中,李大姐若能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或许能够避免损失。而刘先生的花呗被扣事件,也提醒商家:设备可操作,但资金流控制和官方授权才是关键。
写到最后
技术的迭代,总是带着希望和风险一同出现。扫码支付如此,“碰一碰”亦如此。真正的风口,总是吸引资本、创业者、商家、甚至骗子蜂拥而至。
骗局会过去,但支付方式的革新不会停下。未来几年,我们或许将亲历从二维码到NFC,从扫码到“碰一碰”的转变,这不仅关乎交易体验,更关系到数据安全、商业模式和整个支付生态的重塑。
问题是,当下一个“入口之战”打响时,我们该如何分辨风口与陷阱?当新概念扑面而来,你会选择第一时间“押注”,还是冷静等待市场验证?
风口确实存在,但究竟能否真正抓住,最终还要靠理性与警惕。你怎么看——“碰一碰”会是下一个全民入口,还是昙花一现?评论区聊聊。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