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小小的硬纸片,曾是我们出发与归来的凭证。”9月30日24时之后,这样的场景将彻底成为历史:窗口递票、检票口咔嚓一声剪口、回家把车票插进相册做纪念……从10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客运将全面停用纸质报销凭证,电子发票将独挑大梁。陪伴国人近七十年的纸质火车票,
“一张小小的硬纸片,曾是我们出发与归来的凭证。”9月30日24时之后,这样的场景将彻底成为历史:窗口递票、检票口咔嚓一声剪口、回家把车票插进相册做纪念……从10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客运将全面停用纸质报销凭证,电子发票将独挑大梁。陪伴国人近七十年的纸质火车票,终于完成最后一班岗,宣告谢幕。
一、一纸车票,七十载国家记忆
1954年,第一张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字样的硬板火车票诞生。此后,从“纸板票”到“粉红色软纸票”,再到磁介质蓝色车票,每一次改版都刻着时代印记:票价从几毛钱到几百元;始发终到站从“北京站”到“北京朝阳”“北京丰台”;二维码逐渐替代一维条码……一张车票,就是一部袖珍的改革开放史。
在社交平台上,#晒晒我的第一张火车票#话题阅读量已超3亿。有人晒出1998年广州—深圳的蓝纸片,票价19元;有人珍藏2008年北京—青岛的奥运纪念票;还有高铁“通勤族”把2011年首张京沪高铁红色车票过塑封存。评论区里,“原来我们都用同一张票奔向不同人生”的感慨刷屏。对许多人而言,车票不仅是报销单据,更是青春、爱情、奋斗与团圆的注脚。
二、数字车票,三年过渡期“软着陆”
早在2021年,国铁集团就开始试点电子发票。2023年11月1日,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正式推广,“纸电并行”的过渡期同步启动。所谓“纸电并行”,指的是旅客仍可自主选择是否打印纸质报销凭证,窗口、自助机、代售点继续保留打票功能。
过渡期的设置,既顾及了中老年旅客的习惯,也给企业财务留足系统升级时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铁路电子发票开具量已突破35亿张,占报销需求的96.7%。“最后一公里的心理惯性”正在消弭: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由子女代开电子票;单位财务对接增值税综合服务平台后,电子票据可直接入账、归档、抵扣。
铁路部门透露,过去一个月,仍有约3%旅客坚持排队打印纸质票。“大部分是留念,而非报销。”北京南站一名值班站长说,“有人打印完不拿走,拜托我们盖个‘注销章’做收藏。”
三、退场之后,仪式感与环保双赢
纸质票退出,最直接的利好是环保。按每年铁路旅客发送量30亿人次、每人次平均使用一张报销凭证计算,停用纸质票后可节约纸张约1.2万吨,相当于少砍伐30万棵成年大树,减排二氧化碳3万吨。
对旅客而言,乘车流程进一步“无感化”:线上购票、刷脸进站、刷证出站,一部手机走天下。而对铁路而言,电子票证也降低了印刷、仓储、运输、清点等成本,保守估计每年可节支6亿元以上。
当然,也有人担心“数字洪流”会冲淡仪式感。对此,12306已上线“电子纪念票”功能:旅客可在行程结束后,免费生成一张带二维码的“电子纪念卡”,票面信息、列车照片、沿途天气一应俱全,还能一键分享到朋友圈。“纸会消失,记忆不会。”产品经理说。
四、数字时代的“最后一剪”
9月30日晚,多地火车站将举行小型告别仪式。上海虹桥站会设立“车票时光邮筒”,旅客可写下祝福,投进邮筒,由铁路部门统一收藏;广州南站则把最后一台纸质票打印机封存,送进铁路博物馆。
而那一声“咔嚓”的剪票声,也将在部分车站通过广播重现,作为对旧时光的致敬。工作人员说:“这不是终结,而是让记忆换一种方式存在。”
当10月1日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站台,纸质火车票将正式成为收藏品。它不再握在我们手里,却永远留在心里——那是一道通往故乡、通往远方、通往未来的车辙。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