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无人机在古塔防雷检测中盘旋,建模技术为古村活化注入新活力……这个暑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百余支实践队、千余名学子深入南粤大地,以一场跨越千里的“大思政课”,将鲁班精神的工匠基因与时代担当书写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无人机在古塔防雷检测中盘旋,建模技术为古村活化注入新活力……这个暑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百余支实践队、千余名学子深入南粤大地,以一场跨越千里的“大思政课”,将鲁班精神的工匠基因与时代担当书写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今年暑期,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百余支社会实践队伍,奔赴梅州、清远、汕尾、韶关、茂名、揭阳、肇庆、江西井冈山等地的村镇一线,依托建筑测绘、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文化艺术等专业优势,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
他们中有的为陶瓷之乡首次引入小红书直播,两小时成交21单;有的运用BIM和无人机技术为古建筑防雷检测与活化提供科学支撑;有的在井冈山革命旧址聆听红军后代讲述,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还有的为乡村儿童带去人工智能启蒙课,培育“少年AI助教”……这些00后青年用专业与热忱,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暑期实践答卷。
专业为刃,以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在“中国青花瓷之乡”梅州大埔高陂镇,经贸学院“心向阳”实践队为亮鑫源陶瓷企业量身打造企业账号,制作50余条短视频,上架20余款商品,并成功开启企业首场直播。
两小时直播成交21单,验证了“内容种草+即时转化”的电商新路径,为传统陶瓷产业插上数字翅膀。另一支“培菁助农”实践队则开展“理论+实操”电商培训,实践队选取豆奶、客情面进行直播带货演示。“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已成为当地新风景。在茂名化州,土木工程学院“青衿橘梦”突击队深入化橘红产业一线,体验非遗制作技艺,调研全产业链条,并成功打造文化IP、开发“化橘红科普智能体”,以AI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传播。测绘信息、建筑设计类团队则展现出更强的技术攻坚特色。“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赴肇庆黎雄才故里坑尾村,以AI+BIM技术为核心,为古建保护、非遗转化与乡村规划提供技术支撑。“筑梦空间实践队”携带专业无人机、激光测距仪深入韶关犁市镇,全方位测绘滨江绿道、农贸市场与红色旧址,形成海量空间数据,为码头改造、特色墙绘等项目构建精准三维模型,提出以“红、古、绿、水”四色为主题的规划蓝图。
图为青衿橘梦进乡村,直播带货促发展
图为实践队进行素材拍摄
文化铸魂,让非遗与红色基因焕发新生
广东建院“湾区新青年”实践队赴惠东稔山镇,开展以非遗抢救与海洋文化活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运用AI、VR等数字技术,对渔歌等多项非遗进行记录与转化,创作《稔山四遗》等数字作品,并开展AIGC培训、策划红色数字读物,探索出一条“文化活化-文旅升级-湾区认同”的创新路径,为海洋文明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在潮州“手拉朱泥壶之乡”西塘村,“匠筑壶心”调研团叩开村民家门,聆听许师傅“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的心诀,感悟“心要静、眼要准、力要匀”的匠人精神。队员们体验陶艺制作,明晰了手拉壶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连州共和村的沙坊粉、瑶安乡的长鼓舞、甲子镇的英歌舞……这些非遗项目在青年学子的探访、体验、传播中,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转变。红色基因的赓续同样贯穿实践全程。多支团队赴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冯达飞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摄制微纪录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井冈山专项行动成为红色教育的浓重一笔。绘梦实践团通过专题学习、情景教学、革命后代访谈、编草鞋、急行军等沉浸式体验,让井冈山精神融入青春血脉。“当我们站在烈士陵园,听到牺牲者平均年龄仅25岁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在青春最该肆意绽放的年纪,他们却毅然以生命为火种,为后来者照亮前路。”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
“湾区新青年”实践队开展实地调研
“浆筑壶心,壶筑匠心”团队的成员在裕德堂开展手拉朱泥壶体验活动
实践团队入户走访听红军故事
教育扶智,用爱心点亮乡村儿童未来
这个暑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为乡村儿童带去了丰富多彩的启蒙课程。“智启展翅”实践队在连州实验小学开展AI科创支教,设计Scratch编程启蒙、回力小车拼装等课程,并推进“少年AI助教计划”,培养一批具备基础AI教学能力的学生助教,为学校储备科技课程人才。“智惠瑶乡”突击队走进连州瑶安民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科普系列活动:AI小游戏、嵌入式智能小车展示、泡沫飞机空气动力学实验、Scratch编程、脑机接口体验,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多维科普体系。“青禾纪影像突击队”在阳春石望镇,用镜头记录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并为当地设计专属LOGO及系列文创产品。“支教润童心”成为许多团队的共同选择。在石角镇,“蒲公英拾光队”打造“安全+科普+心灵”三维融合的八大沉浸式课堂;在龙塘镇,安全课堂涵盖防溺水知识,非遗课堂通过沉浸体验激发学生创造力;在瑶族乡,编程机器人拼装课、创意绘画课、生命健康教育课,直面乡村教育痛点。
图为实践队成员指导孩子们上机器人编程课
图为突击队成员向同学们展示嵌入式小车
服务暖心,将温情送入千家万户
“智护星阳”实践队聚焦“一老一小”安全问题,运用自研智能防走失设备“小保”服务社区,走访清远市清城区50余户家庭优化产品功能,开展科普活动,并为10位老人、20名儿童免费拍摄生活照。“上一次拍照还是二十年前……”一位老人的感慨,道出了这项服务的暖心价值。惠州市多祝镇的绘梦、追梦实践队联合当地单位举办“定格夕阳美”公益摄影活动,布置天安门和长城背景,为长者拍摄照片并现场打印装帧。“像是真的去了一趟北京!”手捧照片的老人激动地说。走访慰问五位退役老兵、探望困难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发放问卷宣传政策……学子们将温情送入千家万户,以专业服务基层民生。
图为智护星阳实践队成员街采社区老人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南粤乡村,用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用情怀传递温暖服务,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些00后青年不仅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在实践锤炼中坚定了理想信念,诠释了“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随着新学期的开始,这些年轻的身影已带着乡土的馈赠和成长的收获返回校园。他们以鲁班精神为尺,以匠心为魂,不仅精研技艺、勇于创新,更将精益求精、务实担当的工匠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在南粤大地上,他们播下的产业新思路、文化新活力与教育新火种,正如同千百年来匠人手中的薪火,不息相传、绵延生长,必将在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璀璨持久的时代光彩。
通讯员:王梦奇、陈琳宣
编辑:卢影红
责编:冯国源
编审:欧敏捷
总监:卢静
来源:最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