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号,泰国宪法法院以6比3的票数,把佩通坦的总理职务给撤了。理由说得挺“讲道德”:说她跟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通话那事儿,做得不符合宪法精神,还影响了国家形象。可具体违反了哪条法律、犯了啥罪,外人根本看不清楚,反正结果很明确——总理当不成了。
8月29号,泰国宪法法院以6比3的票数,把佩通坦的总理职务给撤了。理由说得挺“讲道德”:说她跟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通话那事儿,做得不符合宪法精神,还影响了国家形象。可具体违反了哪条法律、犯了啥罪,外人根本看不清楚,反正结果很明确——总理当不成了。
大家应该还有印象,6月中旬那段通话录音曝光后,7月1号法院就先把她的总理权力暂停了。结果没想到,8月16号议会又把她选为新任总理。眼瞅着刚坐上总理位子,屁股都还没坐热呢,8月29号就被法院裁掉了。媒体问她怎么看,她脸上带着笑,就说了6个字:“接受法院判决。”没争辩,没喊冤,也没甩锅,转身就退了。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很快就表了态:泰国的事儿是人家的内政,咱们作为关系好的近邻,希望泰国能保持稳定、好好发展。这话不长,但分量可不轻。
很多人问,洪森是不是早就算准了?还真得承认,录音刚出来的时候,他就说过,泰国三个月内肯定会有新总理,说不定都用不了三个月。现在一算,才两个月零三天,还真让他说中了。
可就是这层关系,让后面的事儿更扎眼:那段录音不是被人偷听的,是“叔叔”把通话内容分享给了柬埔寨的一些高官,然后才传出去的。等传到泰国舆论场,这段通话就成了“你对外示弱”的证据,这下彻底炸锅了。
有人问,佩通坦一句“接受法院判决”,到底是服软了,还是另有打算?我更觉得,她是清楚在泰国的政治环境里,硬扛没好处。他信家族这二十年吃的亏还少吗?他信本人、颂猜、英拉,再到今天的佩通坦,四个当总理的,全被法院给裁了。街头冲突、政坛上的拉扯,谁没见过?现在社会也不想再折腾了,这时候要是跳出来喊口号,很容易被人骂“煽动闹事”。
所以她这次才收住了,不纠结冤不冤、讲不讲理,只认结果。这不是没脾气,而是知道该怎么把火压下去,把精力放在党内和议会里,为下一轮较量做准备。选举政治是长跑,不是百米冲刺,就算跑不完这一圈,至少得保住体力。
那这次到底谁赢了?短期看,保守派阵营占了上风。他们一边能操控法庭,一边又有军方的影响力,关键时候就能把民选政府给叫停。外界都说这是“司法化政治”“不流血的政变”,这些词虽然不好听,但套在泰国这段历史上,还真挺贴切。从2008年到现在,有五个总理是这么下台的,其中四个都跟他信家族有关。每次到了关键节点,法庭都成了“最后一锤定音”的地方,这次也不例外。对保守派来说,这就是一套熟得不能再熟的流程。
但要说彻底解决了矛盾,那可未必。社会上的对立还在,议会里有席位的政党还在,支持者也还在。泰国选总理有规矩:得从下议院里有5%席位的政党候选人里挑。现在大家都在传可能的候选人名单:
- 为泰党的猜卡森,是学法律出身的,态度强硬,保守派未必能接得住他;
- 自豪党的阿努廷,跟巴逸关系不错,还和人民党结盟,手腕挺灵活,但他们党席位少,能不能凑够票数不好说;
- 民主党的朱林,算是有参选资格,但实力不够;
- 联泰建国党的披拉潘,现在是副总理兼能源部长,更像个门面;
- 还有巴育,大家都熟,执政这么多年,跟王室、军方关系都好,外界都觉得他是这次的受益者。
到底谁能上,真不一定。搞不好下议院陷入僵局,选不出总理,又得提前大选。泰国政治走到这一步,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不少朋友关心中国的态度,为啥外交部就说一句“内政”,再加上“希望稳定和发展”?我觉得这恰恰说明咱们走得稳。说多了,容易被误解;说少了,又显得冷漠。现在这句话,谁听了都不难受:保守派能理解成咱们认可程序;为泰党的支持者也能读出“别把国家搞乱”的劝告;企业和市场则能看到“中泰合作会继续”的信号。这可比选边站重要多了。
中泰之间的合作盘子很大,基建、产业链、旅游,都是要长期做的事。要是被对方的政治风波牵着走,三天两头变卦,项目怎么落地?一个国家对外说话,最值钱的就是让人有稳定预期,“稳”字本身就很有分量。
再说说“通话录音门”,这事儿有点像两个人吵架,吵到激动的时候,有人把私下说的话拿到办公室广播,目的不是让大家知道真相,而是让对方难堪。通话内容里,能公开说的没多少,核心就是聊边境问题,语气里带点礼貌和退让,这在谈判里很常见。可一旦被扣上“示弱”的帽子,国内舆论就容易被带节奏——对泰国来说,这成了“丢国家脸面”;对柬埔寨来说,这成了“让大家看看你私下求我”。
短期看,两边情绪都挺激动,但等情绪过去,边境还得管,货物还得过,劳工还得出入,最后还是得坐下来把账算清楚。话说得越死,后面越难回头。
再看泰国内部,这次的教训其实很明白:光靠程序解决不了深层的对立,光靠街头抗议也解决不了制度上的博弈。他信家族有自己的票仓和组织能力,保守派有制度上的优势和资源,两边谁也动不了谁,拉锯战还会继续。佩通坦退一步,不是退出政坛,而是换个位置。她在党内照样能发挥作用,议会里也还有她的空间。等这阵风波过去,她会去哪儿、怎么做,现在还没有官方消息,得再等等看,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不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
有人问,这事对东盟有没有更大影响?肯定有。东盟这套机制,靠的就是“大家少点锋芒,多点默契”。现在这么一闹,大家心里都会犯嘀咕:以后遇到敏感议题,还敢不敢打私人电话?还敢不敢私下沟通?要是都不敢了,只剩公开发言,那说的都是“给别人听的话”,只会越说越硬、越说越远。这种氛围,不利于把矛盾变小。换句话说,录音门不只是泰柬之间的一阵风波,还让整个区域的“沟通温度”降了好几度。温度一低,问题就容易结冰,而解冻靠的是耐心,不是吵吵嚷嚷。
最后再说说佩通坦那张笑脸,有人觉得她笑得“心酸”,有人觉得“无奈”,但我更愿意说,那是一个政治人物在特殊时刻给公众的交代。她没把情绪带出来,没给支持者点火,也没给对手递刀子。平心而论,这么处理挺成熟的。政治不是比谁嗓门大,真正的本事,是把自己能控制的事做好,把控制不了的先放一放。他信家族这几次起起落落,早就把泰国政治的“门道”摸透了。想在这种环境里活下去,就得学会收放,而佩通坦这次做到了。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也看明白了:洪森的“预言”,算准了节奏;保守派的“裁决”,捏准了程序;佩通坦的“六个字”,稳住了情绪;中方的一句话,给了市场一颗定心丸。谁是赢家?得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用短期眼光看,洪森和保守派赢了;但用长期眼光看,信任上的亏、合作上的损失,还没开始算呢。
泰国的政治还会摇晃,而且不会小摇;柬埔寨会更谨慎地观察;中方会等着,等一个能谈事、能做事、能把事办成的机会。这不是谁聪明谁傻的问题,而是谁更能熬、谁更能把握节奏。
来源:钱亚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