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在即,学校在全力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时,校园的传染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
开学在即,学校在全力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时,校园的传染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
近日,一种由“花斑蚊”传播的疾病——基孔肯雅热正在部分地区悄然发生,尤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构成威胁。
如何守住校园健康防线?
这份“开学季防蚊指南”
请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查收
一、了解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
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若发热同时伴关节剧痛、当地有媒介伊蚊活动,或近期接触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人员,需警惕并非普通感冒,请及时就医检查。
二、强化学校监测报告机制,严防疫情传入与扩散
(一)落实健康监测,严把“入校关”
1
加强出入境师生健康管理:
开学前后,学校须对15天内有出入境记录(尤其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的师生开展专项健康监测,持续跟踪其健康状况至少2周。
相关人员需主动向学校报备行程,学校应建立台账、每日记录体温及症状,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开展检测,避免带病到校。
2
严格执行晨午检与因病缺课监测:
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应对全体师生员工开展为期2周的健康状况跟踪监测。每日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测量体温并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同时完善因病缺课登记与报告机制,班主任须及时追踪缺勤学生的原因,对因病请假的学生报送校医或保健教师,学校须当天完成因病缺课网络报告。
一旦出现聚集性症状或疑似传染病病例,应立即向属地疾控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后续处置工作。
(二)开展校园环境整治,消灭蚊虫孳生地
在开学前和每周定期开展蚊媒孳生地清理,重点排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瓶罐、水桶、废弃杂物等蚊媒孳生地;
对绿化带、教室、宿舍、食堂、垃圾站、厕所等区域实施全覆盖灭蚊,确保校园环境安全;
完善防护设施,教室、宿舍窗户需安装完好的纱窗,破损处及时修补,食堂、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可配备灭蚊设备,减少蚊虫活动。
废旧轮胎、破烂管道、废旧花盆内积水等需及时清除
(三)推进多病共防,巩固常态化防控
在做好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范的同时,继续加强新冠肺炎、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的防控。
保持教室通风消毒,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鼓励接种流感、水痘等相关疫苗。
三、家庭防护配合,共同做好“三道防线”
(一)配合学校做好健康报告
家长每日上学前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配合落实就医诊疗和居家休息等措施。如孩子近期有出入境或蚊媒疾病流行地区旅居史,请主动向学校报告。
(二)落实家庭防蚊措施
及时清理家中积水,花瓶、水箱等每周换水;安装纱门纱窗,睡眠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合规驱蚊产品;带孩子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时段(清晨和傍晚)。
(三)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教育孩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校园健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守护。每一次主动上报、每一处积水清理、每一回防蚊措施的实施,都是在为孩子们营造更安全的学习环境。
让我们携手努力
助力学子健康返校
快乐开学!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