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安全无小事,暑期安全莫忽视。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社交空间,但虚拟世界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潜藏着诸多危险。一旦踏入网络社交陷阱,不仅面临单纯的财物诈骗,还将遭遇更为严重的人身安全威胁和身心侵害。
编织假期安全网
网络安全无小事,暑期安全莫忽视。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社交空间,但虚拟世界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潜藏着诸多危险。一旦踏入网络社交陷阱,不仅面临单纯的财物诈骗,还将遭遇更为严重的人身安全威胁和身心侵害。
网络社交陷阱常用手段
01隔空猥亵“步步惊心”
犯罪分子在游戏中或社交平台(如直播间、QQ群等)上伪装成“知心大哥哥/大姐姐”,先以分享游戏秘籍、赠送皮肤、聊天解闷等手段获取信任,随后诱骗未成年人进行网络裸聊、拍摄私密照片或视频,一旦得手,便以公开照片视频为威胁,持续索要钱财或更露骨的视频,甚至强迫威胁未成年人进行线下性侵害。如10岁少女小羽在游戏中认识一位“技术大神”,该男子通过游戏充值、购买游戏装备等方式,诱惑小羽拍摄多张私密处照片,在小羽认识到错误并拒绝继续拍摄后,该男子以将照片发布网上、告诉父母、学校等威胁,迫使小羽继续发送私密照片、视频,所幸小羽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将该男子抓获。
02“奔现”陷阱危机重重
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粉丝群等接近未成年人,利用其渴望友谊、懵懂好奇或追星心理,建立深厚“信任”关系后,提出线下见面邀约(即“奔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偏僻之处或者住宅、宾馆房间、酒吧包厢等,见面后对未成年人实施猥亵甚至强奸。如14岁少女小美在网络追星群中结识一位自称“星探助理”的男子,该男子在线上对其嘘寒问暖数月,精心伪装身份,最终骗取小美的信任,相约线下“看偶像”,在宾馆房间对小美实施性侵。
03“星探”骗局环环相扣
犯罪分子精准利用部分孩子的“明星梦”,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或聊天群内发布虚假的“童星招募”“练习生选拔”信息。他们冒充知名经纪公司、栏目组工作人员,以“海选通过”“资质出众”为诱饵,要求支付高额“培训费”“包装费”“保密押金”,甚至诱骗拍摄不雅照或视频进行所谓的“形体评估”“导演审核”。如12岁少女小梦在社交平台上收到一位自称“某卫视导演”的好友申请,添加成功后,对方称小梦长得很有明星气质,可以安排小梦参加最新的选秀节目,但需要支付3万元“培训费”并发送裸照用于“资质审查”,后被小梦父母及时发现报警。
检察官提示
家长需注意深化监护,筑牢基础防线:
1.不仅要管理上网时间,更要主动关心孩子在网络上的社交圈、参与的互动内容和交往对象,特别留意孩子是否频繁自拍、视频通话、情绪突然低落或回避谈及网络活动。营造开放沟通氛围,让孩子在遇到困惑或侵害威胁时愿意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2.与孩子共同学习识别网络社交陷阱(如上述隔空猥亵、“奔现”诱惑、“星探”骗局),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可能遭遇的情形,练习说“不”、截图存证、立即断联并告知父母的应对流程。强调“身体隐私部位绝不在网络上暴露”“绝不与网友私下见面”的铁律。
学生需注意识别风险,提高防范意识:
1.对任何陌生人以关心、送礼、提供工作或成名机会等名义索要私密照片、视频或进行不当交流,立即意识到这是危险信号,果断拒绝、终止对话、拉黑举报!
2.不轻易约见网友。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与陌生网友线下单独见面的借口,“看偶像”“交流学习”“紧急情况需要帮忙”等都是高危借口!真实身份往往与线上展现的截然不同!
3.一旦发现自己被骚扰、威胁、被诱骗或遭遇侵害(即便未遂),绝不要因恐惧、羞耻而沉默!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或信任的成年亲属、老师,寻求帮助并且向公安机关报案,举报平台也要同步进行(如国家反诈中心APP或举报网站),清晰完整地提供保存的证据!
供稿:第一检察部 张逸铭
责编:李楗
审核:曹立雄、陈晨
监制:陈春生、林承庆
来源:连城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