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勐海县布朗山乡锚定群众增收核心目标,创新打造“引产业进乡、送岗位进村、送技术进门”的“一条龙”增收模式,以精准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如今,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从“单点培育”迈向“多点开花”,务工就业实现从“远走他乡”到“近在咫尺”的转变,一幅产业兴旺、百姓
近年来,勐海县布朗山乡锚定群众增收核心目标,创新打造“引产业进乡、送岗位进村、送技术进门”的“一条龙”增收模式,以精准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如今,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从“单点培育”迈向“多点开花”,务工就业实现从“远走他乡”到“近在咫尺”的转变,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多彩增收画卷在边疆大地徐徐展开。
“金叶子、致富笋、增收椒......”
增收致富多业并举
村民为新植的雷竹施肥
布朗山乡秉持“靠山吃山、靠山养山、靠山谋发展”的理念,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持续擦亮“一村一品”普洱茶品牌,让24.46万亩茶园长出致富的“金叶子”;依托优越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橡胶种植5.9万亩,推广种植菠萝蜜、芭蕉、香蕉、荔枝等热带水果0.34万亩;全域盘点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引入推广优质项目——在坡地、荒地上种植甘蔗2.02万亩,在山腰种下夏威夷坚果、牛油果、仙人掌2.15万亩,在林下种植咖啡、雷竹、甜龙竹、人工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4380余亩;同时,聚焦“土特产”,深入挖掘并培育壮大香冬瓜、章家辣椒等“小而美”的本土特色产业,推广种植940余亩。如今,布朗山乡党委、政府完成了“一村一品、多业并举”的产业拼图,带动全乡5101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7.6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50元,乡域经济基本盘更加稳固。
“劳务输送+岗位创造”
就业创收群众笑开颜
组织村民参加电工技能培训
布朗山乡立足“茶叶为主导,多元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创新推进“组织化就近就地就业与农业生产旺季深度联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纽带,建立并挂牌7个“零工驿站”,结合春茶采收、甘蔗收割、鲜椒采摘等务工高峰期需求的关键时间节点,主动为企业与农村闲置劳动力搭建桥梁,实现定点定向劳务输送。今年上半年,累计促成劳动就业12250余人次,带动务工人员人均增收8510余元。在稳定就业岗位拓展方面,布朗山乡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大益茶厂、陈升茶厂、键晟农业、勐海浓郁农业等多家优质企业到乡办企、建厂,新增稳定就业岗位120余个;同时,积极打造推广“家门口务工车间”试点重点培育了勐海兴龙盈收茶叶专业合作社、勐海同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个试点。让2.3万布朗山乡群众实现“田间地头能务工、合作社里有岗位、加工坊中促增收”,切实端稳了“家门口的金饭碗”,构建起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技能培训成为群众增收最大底气
村民在茶叶合作社挑拣茶叶中的黄片
布朗山乡充分发挥“零工驿站”服务效能,精准摸排全乡13805名劳动力的就业现状、技能特长及求职需求,构建动态管理数据库,针对性提供“订单式”就业服务。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开展茶园提质、茶叶加工、橡胶树田间管理、电商直播、电工电焊等技能培训7期,惠及群众380余人次。同时,整合12名农技专家、行业领头人以及产业能手资源,组建技能帮扶志愿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教学17场,惠及群众460余人次,成功培养“土专家”“田秀才”23名,真正将实用技术、市场急需技能送到群众家门口,以“一技之长”有效拓宽了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村民在甘蔗种植基地务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更是希望萌发的土壤。布朗山乡的产业发展如种子般在乡土大地深深扎根,汲取养分、抽枝展叶、开花结果,不仅为乡村注入了蓬勃生机,更让“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的美好愿景,从曾经的期盼照进现实,化作无数村民家门口就业、就地增收的幸福日常。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