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强调,陈某某前几日均在广东履行公司公务,无锡23日马拉松比赛照片、视频中的男子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次日,还是这家媒体电话采访,该企业工作人员说:“根本就不是他,和他一点都不像,不知道为什么会传成这样。”
近日,多家媒体炒作关于无锡马拉松比赛上一对“情侣”的视频,还有人指名道姓公布了主角的工作单位和姓名。
随后,某浪平台推出了一家媒体设置的话题##董事长被指马拉松上与女子举止亲密#。
更有媒体以“网友发现”为信息源,怀疑该男子为某上市公司的陈某某。
媒体及平台的炒作与推送,让这对“野鸳鸯”在网上迅速升温。而报道中被指疑为当事人之一的陈某某所在公司于当日发布了一条声明。
声明强调,陈某某前几日均在广东履行公司公务,无锡23日马拉松比赛照片、视频中的男子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次日,还是这家媒体电话采访,该企业工作人员说:“根本就不是他,和他一点都不像,不知道为什么会传成这样。”
拍摄那段视频的人事发后已经隐藏了该视频,并称无意参与此事件。从他所拍摄的那段视频来看,拍摄人举起手机自拍后,他身后这对男女马上就很警觉地分开并保持距离,并露出很尴尬的笑容。看到这段,很多人确实有理由怀疑他们之间的关系,毕竟年龄差距就在那,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还有人把此事与之前中石化那对野鸳鸯曝光事件进行了关联。中石化那起事件,当事双方视频传上网后,他们的同事都一眼就认出来了,身份得到迅速的确认与证实。然后才有了这么一段“千古佳话”,有网友说,这两个野鸳鸯的结局,根本就不值得同情。
然而,这起事件却不一样。就算这对男女真是一对野鸳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以“疑似”、“网友发现”等为信息源进行报道,公布别人的单位与姓名,这种情况是否违反法律?是否构成了网暴行为?尤其是该起事件被舆论冠以“野鸳鸯”等标签后,部分传播可能带有娱乐化倾向,网媒及平台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或网络暴力的趋势有可能会产生连锁的效仿。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一些媒体以“疑似”、“网友发现”为新闻信息源,未经任何甄别就进行报道,甚至以各种手法带歪节奏,大肆炒作,并能巧妙地规避本就形同虚设的新闻工作规范要求。而某些网站平台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即使明知新闻内容真假难定,也进行全力推送,赚取流量。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于网络,让真正实现“清朗网络”的目标离大众越来越远。
至于这对“野鸳鸯”是谁,很多网友并不感兴趣,倒是如今的舆论场,一边说要清朗网络,一边搞得是乌烟瘴气。所幸的是,被指认的男子所在公司及时连夜公开发声,阻止了网络暴力对该男子的进一步伤害。如果该公司缺乏一些担当,也像某个系统那样不管遇到什么事就是删删删,然后一声不吭的话,这种网络暴力又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一旦出现不可预测的后果后,又将由什么人来担责?
无锡马拉松事件本质是少数个体行为失范与赛事管理疏漏共同导致的结果,而舆论的推波助澜,则放大了这起事件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
不要忘了,当年的刘学州又是如何匆匆结束自己15的生命的往事,网暴他的媒体至今依然逍遥法外,连一声道歉都没有。
有些事,真的不能细想,更不能细说,再往下说,估计又要收获一个性感的红圈圈了。
来源:猫眼看天下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