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60多岁的动物学家告诉我:马肉在全世界大受欢迎,全球每年屠宰近500万匹马,日本人将马肉做成刺身,意大利人将马肉做成香肠,法国人更是将马肉做成米其林餐厅的招牌。
一位60多岁的动物学家告诉我:马肉在全世界大受欢迎,全球每年屠宰近500万匹马,日本人将马肉做成刺身,意大利人将马肉做成香肠,法国人更是将马肉做成米其林餐厅的招牌。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马肉生产大国,中国马肉消费量不足全球总量的1%,平时也很少有人会吃马肉,这是什么情况造成的呢?大部分中国人为何不吃马肉呢?
1.在古代马是“战友”,很少有人主动吃
俗话说:“一马价值千金”,在冷兵器时代,马的地位远高于普通家畜,因为马可以上战场,是战场上的重要战力,甚至能决定王朝兴衰,战争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为马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可以作为战士的坐骑,成为骑兵,比如汉武帝时期,为了对抗匈奴,汉朝费尽千辛万苦引进西域良品马种,最终依靠骑兵战胜匈奴。
后期的蒙古,更是凭借骑兵优势横扫欧亚大陆,与之相比,宋朝就是因为没有骑兵,才导致军事的劣势,最终导致亡国。
到了现代,马在战场上的价值虽然不复存在,但它曾经的辉煌依旧被后人铭记,所以由古至今,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吃马肉的传统。
2.马是一种精神象征,很多地都不吃马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马一直是一种精神图腾,它们早已超越了普通牲畜的范畴,无论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烈,还是“骏马似风飙”的豪迈,马早就成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象征。
它们代表忠诚、速度和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甚至古代的官宦阶级还认为,食用长期为人类服务的马匹,有违仁义之举。
此外,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3000年前古人就将马视为伙伴了,一些殷墟祭祀坑中,古人宁可用死去的马陪葬也不食用,这不是简单的饮食禁忌,而是人类对忠诚伙伴的承诺。
3.在古代,有很多马肉的代替品
其实,古代很多时期马的数量都很庞大,但主动吃马肉的人依旧非常稀少,因为古人有许多马肉的代替品,比如猪肉、羊肉,甚至驴肉。
中国六畜排序是:马、牛、羊、猪、狗、鸡,马一直是第一位,它们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输中的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猪、牛、羊、鸡等家畜更适合圈养。
而且相比于马,其余牲畜的营养也比马肉强,除此之外,兔肉也是一种传播较为广泛的食材,有些地方为了营养,甚至还开发出了豆类代替品,比如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发明,北魏时期发明的发酵豆制品
4.中国人的胃不太“适合”马肉
作为5000年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其实是有自己的饮食机制的,根据研究发现,东亚人的唾液淀粉酶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欧洲人,所以可能对马肉中某些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弱。
此外,马肉的腥膻味较重,因为马的运动量实在太大了,它们肌肉发达,马肉脂肪含量低,肉质有些老,烹饪的时候非常麻烦,因此很多人就不喜欢吃马肉了。
可以说,马肉在餐桌上的缺席,客观上来说正是中华文明的理性选择,这种考虑既是兼顾了文化传统,又发挥出了物尽其用的智慧。
5.马匹的养殖成本实在太高了
与牛、猪等牲畜相比,马的养殖成本实在太高了,首先马的吃的非常精细,一匹马每天要吃10公斤干草,而且饲料转化效率非常低。
不仅如此,马的运动能力极强,需要非常多的饲养空间,对养殖环境要求严格,高昂的养殖成本必然导致价格攀升,导致市场需求低,无法形成产业链
而且马的孕也很长,长达11个月,远长于猪和其他牲畜,这极大的提高了养殖成本,所以很多人都说:“卖马肉的收益还不够它吃的草料钱。”
中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喜欢丰腴醇厚的猪牛羊肉,但食用马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新疆伊犁,东北很多地区和西南横断山脉的高海拔地区都有食用马肉的习惯。
有些人认为,马肉很好吃是美味,因为马肉有一种极为特殊的从的口感和风味,尤其是经过熏制的马肉,是很多人的心头最爱。
但也有人认为,马肉难以下咽,他们认为马肉实在太腥了,完全不能接受这种长口感,对这种食材的兴趣极弱,认为其难消化。
可以说,每个人味觉和生长环境不同,对马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毕竟对人类来说,今天的美食可能难以下咽,明天就可能成为珍馐。
来源:阿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