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流放刑罚,犯人都被流放到了哪些地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21:15 1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刑罚被列入律法,其中流放之刑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列入律法。在历史上的众多王朝里,每一个朝代都波谲云诡,这些朝代中有些“失败者”即便不用面对凌迟这样的酷刑,但还要远离国家,去过着非生非死的流放生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刑罚被列入律法,其中流放之刑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列入律法。在历史上的众多王朝里,每一个朝代都波谲云诡,这些朝代中有些“失败者”即便不用面对凌迟这样的酷刑,但还要远离国家,去过着非生非死的流放生活。

而在历史上流放之地的选择和朝代的疆域拓展,以及地理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流放之地承载的是无数被贬者的血泪史。本期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历史上的主要流放之地。

严格意义上说,流放就是流刑。其实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流放之刑。秦汉时期的迁刑与之类似,当然流放也逐渐成为了针对官员、罪犯的正式刑罚。第一次用于对普通人的犯罪处罚是在南北朝时期,隋朝时期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至清朝。

最常出现的就是秦汉史书中的巴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和重庆。秦朝时期经常将贵族、罪臣流放到巴蜀之地,比如嬴政就是害怕吕不韦在河南发动叛乱,于是将其流放至蜀地。

紧接着就是被称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也就是今天的两广地区和海南。从秦始皇统一之后,就将犯罪的商贾以及罪犯发配到了岭南这个地方,比如桂林和象郡。汉朝时期的贾谊就被贬到了长沙,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放,但其实也类似。

为什么说岭南地区被称为瘴疠之地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气候太过湿热,因此会有很多疫病,所以被称为烟瘴之地。

唐朝时期的韩愈被贬到了今天的潮州,因此写下:“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样的绝望之句;柳宗元也因为“永贞革命”被贬到柳州。这些被贬者之中最出名的还得是宋朝时期的苏轼,一生五次被贬,最后被贬到惠州和儋州,总的来说,贬至岭南地区的文人创造了不少悲歌。

而后就是今天的西北,甘肃、新疆一带。许多像岑参、高适这样的边塞诗人,就是被流放在边塞这样的风沙之地。林则徐因为虎门销烟被贬到伊犁,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豪言壮语。

除了西北,西南地区的云贵川等地,因为山高路险,民族混杂也成为了流放重犯的流放之地,比如李白就被流放到今天的贵州桐梓。王阳明也因为得罪了刘瑾这个宦官从而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从而悟出心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最熟知的就是宫斗剧《甄嬛传》里提到的宁古塔,在今天黑龙江牡丹江、尚阳堡地区,这样的冰雪炼狱是最让人闻风丧胆的流放地区。

不仅许多江南人士因为文字狱被流放至此,还有清朝初期的吴兆骞因为科场案被流放到宁古塔长达二十余年,这二十多年每天都在记录冰天雪地的苦寒生活。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流放之地从最初的蛮荒象征,到今天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拓展的见证。这些被贬者在逆境中将中原文化一直传播到边疆,对于他们来说,流放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淬炼。

来源:宅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