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士申请通过后,该如何联系导师?”“如何判断实验室与自己匹不匹配?”…PhD录取结果出来后,许多拿到offer的同学都希望能通过邮件,先一步与导师联系进入心仪的实验室,却苦于不知该如何吸引导师的注意。
“博士申请通过后,该如何联系导师?”“如何判断实验室与自己匹不匹配?”…PhD录取结果出来后,许多拿到offer的同学都希望能通过邮件,先一步与导师联系进入心仪的实验室,却苦于不知该如何吸引导师的注意。
为帮助大家解决上述问题,今天,小美特地请来了启航计划的邹导师,他目前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就读生物化学博士项目。
在今天的文章中,邹导师将详细和大家说说拿到offer后应该如何高效地与导师联系,当然也适用于递交申请前的“套磁阶段”哦!
*注意:本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下文中“我”即是邹导师~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启航计划的邹导师,即将于今年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生物化学博士项目毕业。今天这篇文章, 想和大家聊一聊在申请时和拿到Offer之后,如何通过Cold email(可理解为套磁)与目标导师建立初步信任,获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
因为我的工作方向是生物物理交叉领域,所以有机会跟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教授合作。同时作为mentor,我帮助过很多新生申请PhD项目,使他们能快速启动自己的project。
这个训练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认知框架和沟通技巧,希望能通过分享帮助到更多学弟学妹。同时,也借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想寻找实验室的学弟学妹们,建立一个宏观上的认知基础,因为这几年遇到过很多低年级新生,他们都在为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而发愁。
明确沟通目标:用最短时间传递核心价值
首先,在寻找推进自己科研生涯的机会时,必须清楚在科研领域内训练的最终目的——让非领域内的peer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观念。
因此随着职业发展,接受过系统科研训练的人都会形成一个习惯,即使用严格精炼的语言,去描述复杂有影响力的工作,这种思维模式会不自觉的造成一种惯性,就是对多余的信息产生倦怠感。
从反面来说,任何受过这一类训练的人都会对可以快速理解的内容感到impressive(优秀)。即“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是潜意识里去寻找一个可以轻易引领思考的文本。”
所以我们在和领域内PI(项目负责人)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少说废话,让他们无须过多思考,就能以轻松的方式认识到你的核心竞争力。
那,什么是废话?
——我本科发表了3篇SCI,分别cover哪一些蛋白质,哪一种疾病。
文章发表是好的,但这只是一个基本盘,senior已经见多了。教授们会想so what?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要引导教授不错失你的价值,关键在于不要给他们思考“so what”这个问题的机会。(当然如果你的发表历史本身已经优秀到了一个难以忽视的地步,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这类申请者通常也不会操心申请的问题)
理解PI的核心需求:匹配度>表面成就
对于任何一个PI,只要他们点开了你的邮件,就代表着他有招学生的“需求”。我们作为申请者,第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是:这些PI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1
风险
如果我们把申请实验室这件事情看成一场纯粹的“交易”,这个交易背后的双方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就意味着损失。
对于一个PI或者senior来说,最大的风险分为2个方向:
1. 没能力支持学生走完5年的PhD训练。
2. 学生没法get things done(比如无法高质量完成实验或任务导致申请基金时没有更多的数据)
2
匹配度
这两个风险背后都指向一个概念:compatibility(匹配度)。
匹配度分不同的维度,例如:
1. 学生的基础实验素养。
2. 学生对领域的知识储备。
3. 学生是否对实验室方向有坚定的信念。
其中第一、二点决定了学生的下限,第三点决定了学生的上限。
在这三点中,信念(强烈的科研兴趣)在我看来是匹配度之中的硬通货,因为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可以通过系统训练获得,但是热情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能够坚持枯燥重复且失败率高的训练过程。
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老板对不同匹配度的选择优先级不同,作为申请者的我们很难对不熟悉的对象做准确的判断。但我们能对自身的情况作出判断,这个判断可以概括为自己对申请实验室的整体看法。
比起找工作,申请的过程更像是寻找自己narrative的过程,要学会给自己立人设。当我们给自己立好准确的人设时,那些不回应你的老板,就是你避开的不适合你自己的“雷”。
3
"so what"问题
说到这里,让我们回到“so what”的问题。PI们处理科研有两个极端的功能类型:
1. 实用主义,把科研当生意,做得非常有条理的人,喜欢入门就上手的“高功能”学生。
2. 兴趣导向,认为培养学生大于使用学生,对于知识背景可塑性的追求高于实用性的追求。
大多数PI是两者的结合体,作为申请者,我们要学会挑一个方向,去引导教授。
还是以Paper作例子,大部分人的误区是在沟通开始时,着重展现自我能力而不是与教授的适配度,直观体现就是上来就说自己的成就。而最简单的规避方式就是先提PI的研究方向。
学长举例:
例如,针对兴趣导向的导师可以说:
“您在XX时期发的某一篇文章是启发我现在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您对这个课题后续的研究也是我课题一个很有趣的发展方向,我正在寻找在您的领域里深耕的机会,我觉得您在这个领域里的经验会帮助我深化对XX事物的理解,所以我很想获得跟您一起工作的机会。”
说到这里,PI大概率会对你的课题产生一定的兴趣,因为你引导并邀请了你的PI来评价你的工作。这个时候,就可以稍微展开说一说工作的基本内容了。
对于另一类导师,可平铺直叙地说你的技能将如何帮助你顺利在对方实验室开展工作。如果你是不喜欢被压榨的人,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帮你筛选一下导师的风格。
明确自我需求
作为申请者,我们其实可以把申请的过程当做照镜子。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花大量时间确定自己到底想要追寻什么样的训练。
这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作出好的决定,也可以让导师们知道,他们能够期待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作为一个实验室管理者,投资的对象永远是人,而不是一双只会工作的手)
举个例子:
1. 我是一个喜欢团队合作的人,沟通能力强,这代表你可以胜任多项目的沟通。
2. 我是一个享受与人互动的giver(输出者),爱好训练新生,这代表你可以作为一个leader(领导者)很好的促进团队合作。
这些内容的背后有导师们统一考量的两个需求:
1. 实验室的整体氛围是否积极(积极的氛围可以促进创造力的产生)
2. 实验室是否可以做良好的实验技巧传序(每个人的特长都不一样,导师们也依赖学生去学习新的技术帮助扩充实验室整体实力)
在通过邮件沟通时,也可以在最后用事例凸显一下自己的特质。
学长举例:
例如,有大创经历的同学,可以这样描述来凸显自己喜欢团队合作:
“我喜欢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攻克一个难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背景和特长的人可以为团队提供新的技术和知识,让攻克难题变得更有效率。”
以上的需求也可以作为自己去判断一个实验室是否适合自己的标准,如果实验室的氛围并不是你所追求的,那么大概率导师的风格以及管理方式也不是你喜欢的。
博士5年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的支撑,这些判断也会帮助你拥有一个相对轻松的训练环境。
写在最后
PHD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以上这些是我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总结出的与导师沟通的核心逻辑,希望能帮助你避开申请“雷区”。如有其它高效方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亚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