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a)升高怎么办?2025欧洲血脂管理指南:不必强行降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0:25 1

摘要:医学研究显示,脂蛋白(a)的升高,与冠心病(CAD)、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除此以外,它也是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VS)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近年来,有一项新的血脂指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它就是“脂蛋白(a)”,英文缩写“Lp(a)”。

医学研究显示,脂蛋白(a)的升高,与冠心病(CAD)、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除此以外,它也是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VS)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通俗一点儿来讲,脂蛋白(a)水平升高不仅与“堵塞血管”密切相关;还有可能让心脏内的“阀门”逐渐变硬、变窄,从而带来另一类严重心血管的问题。

因此,有人将脂蛋白(a)给视作为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后的第二大“坏血脂”指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信很多通过血脂检查发现脂蛋白(a)升高的人,会迫不及待地想把这项指标给降下来。

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目前医学界对于脂蛋白(a)的管理却仍然保持着极为谨慎的态度---比如,2025年8月底刚刚发布的2025版《欧洲血脂管理指南》就明确建议:暂时不要强行去降低脂蛋白(a)的水平!

那么,明明脂蛋白(a)非常危险,医学指南却为何不推荐积极干预?这是医学指南的保守,还是有着科学上的考虑呢?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份最新指南的解读入手,来看看医学界究竟是如何看待脂蛋白(a)升高的。

2025年8月底,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共同对《2019版欧洲血脂管理指南》进行了要点更新,从而形成了最新的《2025版欧洲血脂管理指南》。

可以说,这是一份汇总了近年来高质量医学研究证据、凝结了近几年欧洲血脂管理领域共识的医学指南。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更新当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谈到了“脂蛋白(a)”,而其中涉及到的两条关键信息,正好可以回答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第一,最新指南明确指出:现阶段,医学上还没有任何一种专门用于降低脂蛋白(a)的药物获得了临床上市批准。

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一些新型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实验结果也显示这些药物可以让脂蛋白(a)的水平显著下降,但不得不说,它们距离临床实践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也就是说,能够降低脂蛋白(a)的药物仍在研发当中,在现实层面,医生还缺乏合法、有效的手段来针对性地降低脂蛋白(a)。

第二,正因为缺乏高效降低脂蛋白(a)的手段,因此,医学上也尚未明确:脂蛋白(a)的降低,是否就一定能够转化为心血管风险的减少。

这与医学上已经非常肯定“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能够换来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下降”,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2025版欧洲血脂管理指南》才给出了这样一个态度:现阶段,在既缺乏专门的干预手段,也没有确切临床获益证据的前提下,并不建议大家强行去降低脂蛋白(a)!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过去,有一部分人听说:以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英克司兰钠等为代表的“PCSK9抑制剂”,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降脂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蛋白(a)的水平,比如使其下降20%-30%。

而与此同时,最为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则有可能轻微升高脂蛋白(a)的水平。

于是,有人想到:干脆拿“降脂针”来替代他汀,如此一来,就既能避免他汀升高脂蛋白(a)的效果,同时,还让这项指标能有所下降……

但其实,我们从《2025版欧洲血脂管理指南》所提倡的理念当中就不难看出:医学上并不推荐这样去做!

首先,根据这份指南的精神,“PCSK9抑制剂”/“降脂针”并不是当前推荐用于降低脂蛋白(a)的药物。其次,这份指南还特别拿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他汀类降脂药对脂蛋白(a)的水平根本不存在明显的影响(他汀不会升高脂蛋白(a)水平)。

由此可见,这份最新指南最终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清晰:脂蛋白(a)升高,并不等于必须马上用药物去干预;更不能仅仅因为这一项指标的异常,就随意停用或替换掉原本已经被反复验证有效的降脂用药方案!

现阶段,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应当意识到,虽然脂蛋白(a)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风险信号,但它暂时还不适合被当作一项血脂治疗的“干预靶点”。

换言之,面对脂蛋白(a)的升高,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完全没必要“病急乱投医”。

更不要“急于求成”地将他汀类降脂药给特意替换为“PCSK9抑制剂”/“降脂针”,这样做是不符合主流医学观念的!

客观来说,前面的内容可能会让一部分脂蛋白(a)水平升高的朋友们陷入到一种“矛盾”的处境:一方面,医学研究不断提醒我们:脂蛋白(a)升高“非常不好”;但另一方面,医学指南却又告诉我们不要总想着直接降低它……

那么,面对脂蛋白(a)升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对此,最新的《2025版欧洲血脂管理指南》倒也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态度,这就是:不要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脂蛋白(a)本身,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总体心血管风险”的管控上。

与其执着于“非要把脂蛋白(a)水平给降下来”,倒不如更加积极地去管理好那些已经明确证明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其他血脂指标。其中,最为核心的无疑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了。

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一再证明,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肯定可以显著降低“总体心血管风险”的。而在降脂药的选择上,他汀则依旧是降低胆固醇的基石药物!

也正因为如此,最新的《2025版欧洲血脂管理指南》才特别强调:对于发现脂蛋白(a)升高的高血脂患者来说,不光不能随意停用或替换他汀,相反,更需要利用好他汀来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从而在“总体心血管风险”当中抵消掉部分由脂蛋白(a)升高所带来的风险。

事实上,早在2021年,我国的医学专家就已经在《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其管理核心不在于盯着这个指标本身,而在于降低“总体心血管风险”,包括控制伴随的各种有临床意义的血脂异常。而其中,通过他汀类药物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是具有明显意义的!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

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内的医学专家共识、还是最新的欧洲血脂管理指南,它们都在非常一致地提醒我们:面对脂蛋白(a)的升高,大家需要转变某些“固有”的思路。

虽然,它确实是一项与心血管风险升高有关的“危险信号”,但却暂时还并不是一个必须要降下去的“血脂干预靶点”。毕竟,我们也缺乏能针对性降低这项指标的药物。

临床上,更为理智的做法,其实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以他汀为基础的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其他关键血脂指标给控制到位,从而降低“总体心血管风险”。

因此,发现脂蛋白(a)的升高,不光不能随意停用或换用他汀,反而还要想办法用好它才对!

【参考文献】

1,2025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5)》

2,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 2021年12月 第36卷 第12期

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注:本文借助了AI工具对文章语句进行润色,但本文所含核心观点均来源于医学指南、医学专家共识、临床医学研究以及个人总结,非AI自动生成!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