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大量水资源奔流入海。尤其是在汛期,大量的黄河水被白白排入大海,既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能缓解沿途地区的缺水问题。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它曾被称为"死亡之海"。这里常年寸草不生,风沙肆虐,更是北京等北方城市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
为了改变现状,我国实施了一个听起来有点"疯狂"的工程——引黄入沙,就是把黄河里的水引到库布齐沙漠里,以此来治理沙漠。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很"任性"的工程?治理效果如何?
要说起引黄入沙工程,就得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工程诞生的背景。故事要从两个"主角"说起:一个是奔流不息的黄河,一个是干旱贫瘠的库布其沙漠。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大量水资源奔流入海。尤其是在汛期,大量的黄河水被白白排入大海,既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能缓解沿途地区的缺水问题。
与此同时,就在黄河附近的库布其沙漠,却因为长期干旱而不断扩张,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暴源头之一。风沙肆虐,不仅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也给北京等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沙尘天气。
面对这种情况,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脑中逐渐成形:何不把黄河的"多余"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这就是"引黄入沙"工程的初衷。
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沙漠的土壤渗透性极强,把水引入沙漠,会不会像往漏斗里倒水一样,一下子就渗透到地下去了?其次,沙漠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引入的水会不会很快就蒸发掉,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再者,沙漠地形复杂,如何设计水利工程,才能让水按照预期的路线流动?这些问题都需要工程师们一一破解。
2004年,在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后,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启动了"引黄入沙"工程。这个工程的核心思路是:从黄河干流上游的盐场湾引水,经过一系列水利设施,将水引入库布其沙漠南缘,形成湖泊和湿地,从而逐步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
该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2004年启动的首期工程花费3.6亿元,用了6年时间建设基础水利设施,包括输水管道和蓄水区,为未来的环境恢复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开始的第二阶段耗时5年,投入接近9亿元资金,主要致力于拓展供水区域并增设更多湿地生态系统。
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工程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6年,库布其沙漠已经有超过50%的面积被绿化。曾经寸草不生的黄沙地,如今已是水草丰茂、湖泊点缀,甚至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前来栖息。
引黄入沙工程取得如此惊人的成效,背后自然离不开一系列的科技创新。
首先,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引入的水迅速渗入沙层?针对这个问题,工程师们采用了"粘土防渗"技术。在挖掘水渠和湖泊时,他们先在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粘土,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防渗性能,能有效阻止水分下渗。然后,再在粘土层上覆盖一层防渗膜,双重保障,确保水资源能够留在地表,形成稳定的水体。
其次,如何减少水分蒸发?沙漠地区阳光强烈,气温高,水分蒸发快是个大问题。为此,工程师们设计了"深水区+浅水区"的水体结构。深水区蒸发损失相对较小,可以作为水资源储备;浅水区则有利于湿地植物生长,形成生态系统。此外,他们还在水体周围种植高大乔木,形成天然的"遮阳伞",减少阳光直射,降低蒸发量。
最令人称奇的,是"网格状固沙"技术。工程师们在沙漠中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棋盘",用草方格将沙漠分割成无数个小格子。这些草方格不仅能阻挡风沙,还能为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当植物逐渐长大后,它们的根系能深入沙层,进一步固定沙粒,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网格状固沙"技术的主角是一种叫做"沙蒿"的植物。沙蒿有着发达的根系,能够深入沙层20-30厘米,有效地固定沙粒。
同时,它的地上部分能够阻挡风沙,为其他植物创造生长环境。随着沙蒿的生长,土壤条件逐渐改善,更多种类的植物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生态系统逐渐丰富起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高效的灌溉系统也功不可没。考虑到沙漠地区水资源珍贵,工程师们设计了一套精准灌溉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湿度,精确控制灌溉量,做到一滴水都不浪费。特别是在植物幼苗阶段,适当的灌溉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为后续的生态系统构建奠定基础。
正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让引黄入沙工程从一个"疯狂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态奇迹。如今,站在库布其沙漠的边缘,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死亡之海"。
引黄入沙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修复项目,它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环境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甚至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工程如何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以及它对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启示。
首先,生态效益是最直观的。通过引黄入沙工程,库布其沙漠形成了近10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湿地。在这些水域周围,各种植物蓬勃生长,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更重要的是,随着湿地的形成和植被的恢复,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据气象部门监测,库布其沙漠地区的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天减少到了不足5天。
这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减轻了北京等城市的沙尘污染问题。可以说,引黄入沙工程为华北地区的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沙漠绿化还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比如,当地种植的沙棘不仅能固沙,其果实还可以加工成各种保健品,深受市场欢迎。沙棘果实富含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物质,被誉为"沙漠圣果"。
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沙棘,并引进加工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2023年,库布其地区沙棘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超过3亿元。
引黄入沙工程的成功,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土地生命奖"颁给了库布其沙漠治理项目,称赞其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了典范。许多国际专家认为,中国的引黄入沙工程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非洲和中东等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正在被广泛借鉴。
例如,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边缘,一些国家正在尝试借鉴中国的经验,实施类似的引水工程;在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也开始采用中国的沙漠固沙技术。虽然这些项目还在起步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
9亿元,看似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换来的却是无价的生态财富和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它告诉我们,只要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持之以恒,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不可能的任务也能完成。#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来源:百科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