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有哪些新型治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0:30 1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为核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治疗(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缓解症状,难以阻止疾病进展且长期使用易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开关现象)。近年来,随着对 PD 病理机制(如 α- 突触核蛋白聚集、神经炎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为核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治疗(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缓解症状,难以阻止疾病进展且长期使用易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开关现象)。近年来,随着对 PD 病理机制(如 α- 突触核蛋白聚集、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元凋亡)的深入理解,新型治疗手段围绕 “延缓进展、精准靶向、减少并发症” 展开,涵盖靶向药物、神经调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调节、数字疗法等多个领域,以下为具体分类及最新进展:

一、靶向病理机制的新型药物治疗

传统药物聚焦 “补充多巴胺”,而新型药物更注重针对 PD 的核心病理环节(如 α- 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神经保护),试图从 “对症” 转向 “对因”。

1. α- 突触核蛋白(α-syn)靶向药物

α- 突触核蛋白的错误折叠与聚集是 PD 的核心病理特征,也是疾病传播的关键因素,此类药物旨在阻止或清除异常聚集的 α-syn:

主动免疫疗法:通过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 α-syn 抗体,清除聚集蛋白。
代表药物:PD01A(由 Prothena 与罗氏合作开发),其 II 期临床试验(NCT04539812)显示,接种后患者体内抗 α-syn 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已进入 III 期临床,评估对运动症状进展的延缓作用。

被动免疫疗法(单克隆抗体):直接注射抗 α-syn 抗体,精准结合并清除异常蛋白。
代表药物:

PRX002/RG7935(Prothena / 罗氏):靶向 α-syn 的 N 端结构域,早期临床显示可降低脑脊液中病理性 α-syn 水平,II 期临床正在评估其对认知和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

BIIB054(渤健):靶向 α-syn 的 C 端结构域,I 期临床证实安全性,目前已终止 III 期临床(因未达到预设疗效终点),提示 α-syn 靶向药物的研发仍需优化靶点选择。

2. 新型多巴胺能调节药物

旨在减少传统左旋多巴的运动并发症,或通过新机制增强多巴胺能功能:

左旋多巴前体药物(ND0612):口服后在肠道缓慢转化为左旋多巴,避免血药浓度波动,减少 “开关现象”。II 期临床显示,患者 “开期” 时间延长 2.1 小时,异动症发生率降低,目前已进入 III 期临床。

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PF-06649751):选择性激动 D1/D2 受体,同时避免过度激活导致的异动症。I 期临床显示良好药代动力学特性,II 期临床正在评估其对早期 PD 患者的疗效。

3. 神经保护与抗炎药物

PD 患者存在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氧化应激,此类药物试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Nrf2 激活剂(Omaveloxolone):Nrf2 是抗氧化应激的关键通路,Omaveloxolone 可激活 Nrf2,抑制神经炎症。II 期临床(NCT04127578)显示,患者运动功能评分(UPDRS III)较安慰剂组改善,且脑脊液中炎症因子(如 TNF-α)水平降低,目前 III 期临床正在进行。

CD200R 激动剂(ANAVEX2-73):CD200R 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受体,激动后可减少神经炎症。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可减少小鼠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I 期临床证实安全性,II 期临床正在招募患者。

二、神经调控技术:从 “有创” 到 “无创”,从 “固定” 到 “闭环”

神经调控通过电 / 声 / 光等物理手段调节脑区活动,改善症状,是中晚期 PD 的重要治疗选择,近年以 “无创化、精准化” 为发展方向。

1. 闭环深部脑刺激(Closed-Loop DBS)

传统 DBS 为 “开环” 模式(固定参数刺激),无法根据患者症状实时调整;闭环 DBS 通过植入电极监测脑内异常电活动(如丘脑底核的 β 波,与 PD 运动迟缓相关),自动调整刺激参数,实现 “按需刺激”。

代表产品:美敦力 Percept™ PC,已获 FDA 批准用于临床。临床研究显示,闭环 DBS 可使患者 “开期” 时间延长 1.5 小时,异动症发生率降低 30%,且减少电池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目前国内也在开展国产闭环 DBS 的临床试验(如品驰医疗的闭环 DBS),预计近年上市。

2. 无创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 FUS)

通过体外超声能量聚焦于脑内特定靶点(如丘脑底核、苍白球),产生热效应破坏异常神经环路,无需开颅,适用于无法耐受 DBS 手术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者)。

临床进展:2021 年 FDA 批准 FUS 用于治疗 PD 的震颤症状(靶点为丘脑腹中间核);2023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FUS 丘脑底核毁损术可改善中晚期 PD 患者的运动症状(UPDRS III 评分降低 29%),且安全性良好(仅少数患者出现短暂头痛)。目前国内已开展 FUS 治疗 PD 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步结果显示对运动迟缓、僵硬的改善率达 60% 以上。

3.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通过体外磁场刺激大脑皮层(如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调节皮层兴奋性,改善 PD 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如抑郁、认知障碍)。

新型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导航系统(如 MRI 导航),可精准定位靶点,提高疗效。2024 年《神经病学》杂志发表的 Meta 分析显示,高频 rTMS 刺激运动皮层可使 PD 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改善 15%,且对抑郁症状的缓解率达 40%,目前已被纳入部分国家的 PD 治疗指南(如美国神经病学学会)。

三、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建多巴胺能神经元

PD 的根本问题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干细胞治疗试图通过移植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实现 “细胞替代”,从源头改善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干细胞类型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胚胎干细胞(ESCs) ,其中 iPSCs 因 “个体化、无免疫排斥” 优势最受关注。

1.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治疗

技术路径:从患者自身皮肤或血液细胞中提取细胞,重编程为 iPSCs,再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前体细胞,移植到患者脑内(如纹状体)。

临床进展:

日本京都大学团队:2020 年开展全球首例 iPSCs 治疗 PD 的临床试验,向 1 名患者脑内移植 200 万个 iPSCs 来源的多巴胺能前体细胞,术后 2 年随访显示患者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改善,且无免疫排斥或肿瘤形成;2023 年该团队扩大试验规模至 10 例患者,目前随访中。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4 年启动国内首例 iPSCs 治疗 PD 的临床试验(NCT05783127),采用 “自体 iPSCs 分化多巴胺能细胞” 方案,预计 2026 年公布初步结果。

挑战:分化效率(需确保 90% 以上为功能性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后细胞存活率(目前约 30%-50%)、长期安全性(避免致瘤性)。

2.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

MSCs 来源广泛(如骨髓、脐带血),虽不能直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但可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如 BDNF、GDNF)保护残存神经元、抑制炎症,属于 “神经保护型” 治疗。

临床研究:2023 年《干细胞转化医学》发表的 II 期临床试验显示,向 PD 患者静脉输注脐带血 MSCs,6 个月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改善 20%,脑脊液中 GDNF 水平升高,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 MSCs 治疗 PD 的临床研究(如北京天坛医院),但尚未进入 III 期临床。

四、数字疗法与远程管理:辅助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

数字疗法通过软件或硬件(如 APP、可穿戴设备)提供个性化干预,辅助传统治疗,主要用于改善 PD 的运动症状、监测疾病进展、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 运动功能训练类 APP

代表产品:

CogniFit PD:通过游戏化任务(如平衡训练、手部协调训练)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临床研究显示使用 3 个月后患者 UPDRS III 评分降低 12%。

PD Coach:结合 AI 算法,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如步态训练、姿势矫正),并实时反馈动作准确性,2024 年获 FDA “突破性医疗器械” 认定。

2. 症状监测与远程管理系统

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苹果 Watch、华为 Watch)通过传感器监测患者的震颤频率、步态速度、运动迟缓程度,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生,帮助调整药物剂量(如根据夜间震颤情况优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用量)。

远程诊疗平台:如 “帕金森病远程管理系统”(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上线),患者可通过视频问诊、症状自评量表(如 UPDRS)向医生反馈病情,减少线下就诊次数,尤其适合行动不便的中晚期患者。

五、当前新型治疗的核心挑战与展望

尽管 PD 新型治疗进展迅速,但仍存在以下关键问题:

疗效与安全性平衡:如 α-syn 靶向药物需进一步验证对疾病进展的延缓作用,干细胞治疗需长期观察致瘤性和免疫排斥风险;

个体化差异:不同患者的病理机制(如 α-syn 聚集程度、炎症水平)不同,需开发 “精准治疗” 方案(如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药物选择);

普及性:闭环 DBS、FUS 等技术设备成本较高,iPSCs 治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短期内难以惠及所有患者。

重要提示

目前多数新型治疗(如 α-syn 靶向药物、iPSCs 移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上市。PD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在专业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优先采用指南推荐的成熟治疗(如左旋多巴、传统 DBS),同时可关注正规医院开展的临床试验(通过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等平台查询),避免盲目尝试未经验证的疗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为核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治疗(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缓解症状,难以阻止疾病进展且长期使用易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开关现象)。近年来,随着对 PD 病理机制(如 α- 突触核蛋白聚集、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元凋亡)的深入理解,新型治疗手段围绕 “延缓进展、精准靶向、减少并发症” 展开,涵盖靶向药物、神经调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调节、数字疗法等多个领域,以下为具体分类及最新进展:

一、靶向病理机制的新型药物治疗

传统药物聚焦 “补充多巴胺”,而新型药物更注重针对 PD 的核心病理环节(如 α- 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神经保护),试图从 “对症” 转向 “对因”。

1. α- 突触核蛋白(α-syn)靶向药物

左旋多巴前体药物(ND0612):口服后在肠道缓慢转化为左旋多巴,避免血药浓度波动,减少 “开关现象”。II 期临床显示,患者 “开期” 时间延长 2.1 小时,异动症发生率降低,目前已进入 III 期临床。

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PF-06649751):选择性激动 D1/D2 受体,同时避免过度激活导致的异动症。I 期临床显示良好药代动力学特性,II 期临床正在评估其对早期 PD 患者的疗效。

3. 神经保护与抗炎药物

Nrf2 激活剂(Omaveloxolone):Nrf2 是抗氧化应激的关键通路,Omaveloxolone 可激活 Nrf2,抑制神经炎症。II 期临床(NCT04127578)显示,患者运动功能评分(UPDRS III)较安慰剂组改善,且脑脊液中炎症因子(如 TNF-α)水平降低,目前 III 期临床正在进行。

CD200R 激动剂(ANAVEX2-73):CD200R 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受体,激动后可减少神经炎症。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可减少小鼠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I 期临床证实安全性,II 期临床正在招募患者。

二、神经调控技术:从 “有创” 到 “无创”,从 “固定” 到 “闭环”

神经调控通过电 / 声 / 光等物理手段调节脑区活动,改善症状,是中晚期 PD 的重要治疗选择,近年以 “无创化、精准化” 为发展方向。

1. 闭环深部脑刺激(Closed-Loop DBS)

传统 DBS 为 “开环” 模式(固定参数刺激),无法根据患者症状实时调整;闭环 DBS 通过植入电极监测脑内异常电活动(如丘脑底核的 β 波,与 PD 运动迟缓相关),自动调整刺激参数,实现 “按需刺激”。

代表产品:美敦力 Percept™ PC,已获 FDA 批准用于临床。临床研究显示,闭环 DBS 可使患者 “开期” 时间延长 1.5 小时,异动症发生率降低 30%,且减少电池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目前国内也在开展国产闭环 DBS 的临床试验(如品驰医疗的闭环 DBS),预计近年上市。

2. 无创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 FUS)

通过体外超声能量聚焦于脑内特定靶点(如丘脑底核、苍白球),产生热效应破坏异常神经环路,无需开颅,适用于无法耐受 DBS 手术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者)。

临床进展:2021 年 FDA 批准 FUS 用于治疗 PD 的震颤症状(靶点为丘脑腹中间核);2023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FUS 丘脑底核毁损术可改善中晚期 PD 患者的运动症状(UPDRS III 评分降低 29%),且安全性良好(仅少数患者出现短暂头痛)。目前国内已开展 FUS 治疗 PD 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步结果显示对运动迟缓、僵硬的改善率达 60% 以上。

3.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通过体外磁场刺激大脑皮层(如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调节皮层兴奋性,改善 PD 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如抑郁、认知障碍)。

新型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导航系统(如 MRI 导航),可精准定位靶点,提高疗效。2024 年《神经病学》杂志发表的 Meta 分析显示,高频 rTMS 刺激运动皮层可使 PD 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改善 15%,且对抑郁症状的缓解率达 40%,目前已被纳入部分国家的 PD 治疗指南(如美国神经病学学会)。

三、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建多巴胺能神经元

PD 的根本问题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干细胞治疗试图通过移植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实现 “细胞替代”,从源头改善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干细胞类型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胚胎干细胞(ESCs) ,其中 iPSCs 因 “个体化、无免疫排斥” 优势最受关注。

1.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治疗

技术路径:从患者自身皮肤或血液细胞中提取细胞,重编程为 iPSCs,再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前体细胞,移植到患者脑内(如纹状体)。

临床进展:

日本京都大学团队:2020 年开展全球首例 iPSCs 治疗 PD 的临床试验,向 1 名患者脑内移植 200 万个 iPSCs 来源的多巴胺能前体细胞,术后 2 年随访显示患者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改善,且无免疫排斥或肿瘤形成;2023 年该团队扩大试验规模至 10 例患者,目前随访中。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4 年启动国内首例 iPSCs 治疗 PD 的临床试验(NCT05783127),采用 “自体 iPSCs 分化多巴胺能细胞” 方案,预计 2026 年公布初步结果。

挑战:分化效率(需确保 90% 以上为功能性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后细胞存活率(目前约 30%-50%)、长期安全性(避免致瘤性)。

2.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

MSCs 来源广泛(如骨髓、脐带血),虽不能直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但可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如 BDNF、GDNF)保护残存神经元、抑制炎症,属于 “神经保护型” 治疗。

临床研究:2023 年《干细胞转化医学》发表的 II 期临床试验显示,向 PD 患者静脉输注脐带血 MSCs,6 个月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改善 20%,脑脊液中 GDNF 水平升高,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 MSCs 治疗 PD 的临床研究(如北京天坛医院),但尚未进入 III 期临床。

四、数字疗法与远程管理:辅助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

数字疗法通过软件或硬件(如 APP、可穿戴设备)提供个性化干预,辅助传统治疗,主要用于改善 PD 的运动症状、监测疾病进展、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 运动功能训练类 APP

代表产品:

CogniFit PD:通过游戏化任务(如平衡训练、手部协调训练)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临床研究显示使用 3 个月后患者 UPDRS III 评分降低 12%。

PD Coach:结合 AI 算法,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如步态训练、姿势矫正),并实时反馈动作准确性,2024 年获 FDA “突破性医疗器械” 认定。

2. 症状监测与远程管理系统

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苹果 Watch、华为 Watch)通过传感器监测患者的震颤频率、步态速度、运动迟缓程度,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生,帮助调整药物剂量(如根据夜间震颤情况优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用量)。

远程诊疗平台:如 “帕金森病远程管理系统”(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上线),患者可通过视频问诊、症状自评量表(如 UPDRS)向医生反馈病情,减少线下就诊次数,尤其适合行动不便的中晚期患者。

五、当前新型治疗的核心挑战与展望

疗效与安全性平衡:如 α-syn 靶向药物需进一步验证对疾病进展的延缓作用,干细胞治疗需长期观察致瘤性和免疫排斥风险;

个体化差异:不同患者的病理机制(如 α-syn 聚集程度、炎症水平)不同,需开发 “精准治疗” 方案(如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药物选择);

普及性:闭环 DBS、FUS 等技术设备成本较高,iPSCs 治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短期内难以惠及所有患者。

重要提示

目前多数新型治疗(如 α-syn 靶向药物、iPSCs 移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上市。PD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在专业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优先采用指南推荐的成熟治疗(如左旋多巴、传统 DBS),同时可关注正规医院开展的临床试验(通过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等平台查询),避免盲目尝试未经验证的疗法。

来源:西安交大一附院脑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