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是不同的是,此时县城空荡荡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家家户户的房门敞开着,根本无人入睡。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凌晨三点的河北青龙县,漆黑一片。
1976年7月28日这个普通的夏夜,似乎与其他夜晚并无二致。
只是不同的是,此时县城空荡荡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家家户户的房门敞开着,根本无人入睡。
43万青龙县民,此刻正在露天场地上,以及临时搭建的防震棚里,惴惴不安地守候着。
他们的神情中透露出些许不安与担忧,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未知的消息。
没人清楚,接下来究竟会出现何种情况,他们仅仅知晓,县里传达了消息,这几日或许会有地震。
3时42分53.8秒大地突然剧烈晃动。
仅23秒,在距青龙县110公里的唐山市,居然瞬间就变为了一片废墟,这样的画面,说真的着实让人非常震惊。
这场达到里氏7.8级的强震,摧毁了这座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97%之上的建筑,都遭到了毁坏;夺走了24万多人的生命,实在是让人痛心。
这场地震如此猛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灾难,这着实让人心生感慨。
震感强烈的青龙县,也有不少房屋倒塌,不过全县47万居民,竟然无一人因地震直接死亡,这简直是个奇迹。
这一令人惊叹的"青龙奇迹"背后是一位普通县委书记冉广岐的关键决断。
当时的这个决定,把他置于了巨大的政治风险之中,而且也让他成为了灾难面前责任与勇气的化身。
冉广岐面临的抉择绝非易事。
1976年7月21日,河北省青龙县科委主任王青春从唐山会议返回,带回了专家们的预测信息:
“7月22日至8月5日,唐山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
王青春将这一信息带给了县委书记冉广岐,但他心里也没底。
距离唐山仅仅100多公里的青龙县,如果真的发生了大地震,那肯定会受到影响。
此时冉广岐陷入两难:若贸然地发布预警疏散民众,而地震并未发生,这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的恐慌,他个人也必然会承担起严重的后果;若不采取行动,可要是地震真的发生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从1968年起,唐山市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地震监测网,设置了40多个监测点。
1976年5月,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收到大量异常报告,向唐山市领导汇报。
市领导因担心社会动荡,压制了这些警示信息。
杨友宸甚至被安排“停职学习”,而且唐山的地震监测网,几乎陷入瘫痪。这样的话,就导致地震监测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状况令人担忧。
开滦马家沟矿的工程师马希融也观察到了一些异常现象,水库中鱼群上浮,狗在狂叫,而且地电阻率持续下降。
7月6日,他首次向有关部门提交强震预警报告。
震前9小时,马希融再次发出预警,“比海城7.3级更为巨大的地震将会在任何时刻发生”,不过却并未得到重视。
面对这些信息,冉广岐咬牙做出决定。
他快速地召集了县委常委会,最终作出决定,以县政府的名义发布预警:十天之内,全县人民晚上不能够在室内安心睡觉,而是必须前往宽阔的地带去休息;并且白天在屋内也不可以锁门。
短短几天间,县里的干部们,骑着脚踏车,接下来徒步,踏遍了全县43个公社;接着挨家挨户地进行通知。
学校里的师生们搬着座椅,开始在操场上上课;政府的工作人员们,大树下静静地办公;商店的店员们,把货物快速地搬到屋外;村头那大喇叭,不停地播放着地震须知,如此一来,大家皆能及时知晓相关信息。
截至7月26日,全县60%的人已搬到室外或住进临时防震棚。
剩余的人,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关门窗,将衣物鞋子放置在随手就可以取到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唐山大地震来临之时,青龙县——虽然震感较为强烈,而且多处房屋都出现了倒塌的情况,但是全县居然无一人因为地震而直接死亡。
只有一位老太太,因为看到房子倒塌,受到了惊吓,进而引发了心脏病,不过这也并不算地震直接所导致的伤亡。
震后青龙县曾一度成为唐山的后方医院;它接收了270多名截瘫伤员,众多截瘫伤员得以在此获得救治。
条件有限的县医院竭尽全力救治,对于无法治疗的重伤员,则向上级申请用直升机转运。
创造了这一奇迹的冉广岐,本应受到表彰,却在震后长期未被国内媒体报道。
省委书记刘子厚当时明确指示:"群测群防会议刚刚在唐山结束,唐山市震成那样子,青龙县1个人没死,没有办法向群众交待。
青龙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应当肯定,但不要对外宣传了。
这一决定在当时确有其合理性。
如果青龙县无人死亡的消息广泛地传播开来,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民众对于唐山市政府的较为强烈的不满情绪,而且这种情况其实不利于灾后的重建工作以及社会的稳定状态。
于是冉广岐的故事被尘封了数十年。
直到1996年,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的时候,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才向冉广岁颁发了“防灾减灾纪念章”,而且称其为“灾害科学与公共管理相结合的典范”。
在颁奖仪式上,联合国代表科尔问道:"你这里能做到,为何唐山未能做到?
冉广岐谦虚回应:"唐山跟青龙没法比,青龙是农业县,让老百姓出去防震,啥损失也没有,大伏天的也就是蚊子多叮几个疙瘩呗,唐山不同啊,钢铁公司、开滦煤矿,作决策的人自己不敢作主。
这番话虽是事实,也是谦逊之辞。
动员47万人疏散,无论在什么地方都需要非凡的勇气。
冉广岐完全可以像唐山市领导一样选择观望,毕竟天灾难以预测。
而他却选择了"宁可丢乌纱帽,也要保百姓性命"的担当。
青龙"奇迹"之后冉广岐的仕途并未因此获得提升。
他一直很淡定地过着日子,在这漫长几十载里,也未主动提那起事。
2023年1月25日,这位曾经的英雄悄然离世,享年98岁,身份仍是一名普通退休干部。
冉广岐的故事让人反思灾难面前的选择。
1975年,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当地政府依照预警,及时地疏散了百万人口,进而成功地避开了大规模的伤亡。
此事件给唐山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经验;不过这些经验却并未被充分地重视。
灾难面前,预警信息如同双刃剑。
发布预警,或许会造成恐慌以及经济方面的损失;而不发布的话,反倒有可能酿就人间的悲剧。
决策者站在十字路口,既要考虑科学方面的依据,也要去权衡政治方面的风险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
冉广岐选择了生命至上,而这一选择拯救了47万人。
几十年过去,唐山已从那片废墟之中重新建造起来,进而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青龙县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贫穷农业县。
但那个夏夜的选择,而且那种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担当以及蕴含的智慧,依然值得铭记。
来源:鸿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