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践行首善标准 擦亮“北京服务”专场。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政数局、市经信局、市文旅局、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
▲3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践行首善标准 擦亮“北京服务”专场。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政数局、市经信局、市文旅局、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轶:
全面优化投资贸易营商环境不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是北京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的必然要求。下面,我重点介绍两方面的情况。
首先,介绍北京市提升投资便利化的做法与成效。
北京市紧抓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2.0方案175项任务实施率已超过86%。在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方面,出台地方法规和支持政策,外资企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外资服务制度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贯彻《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固化创新成果,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发展环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以此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市商务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组成工作组,连续多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专项清理,实现“现有现清、随有随清”。
二是强化政策引领。2024年我们制定了《北京市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促进外商投资实施方案》,从扩大开放、要素保障、安全管理等方面推出15项举措,推动电信、数据跨境流动、医疗、绿色等重点领域开放政策在北京先行先试,包括:率先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外资股比限制;制定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率先为外资医药企业申报数据出境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外资企业在京设立并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
三是优化外资企业服务机制。启动实施“全球服务伙伴计划”,首批认定13家外资企业为“北京市全球服务伙伴”,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北京服务全球的能力。同步完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机制和“闭环式”诉求响应机制,2024年全市各有关部门、各区举办数百场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协调解决企业困难,企业诉求实现了100%反馈。
自启动“两区”建设5年来,制度性创新成效显著。2020-2024年,北京实际使用外资661.8亿美元,占全国的8.4%。202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12家,同比增长16.4%。全国首家外商投资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企业,首批参与增值电信业务试点经营的德电(中国)、空中客车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在京落地。赛诺菲、礼来、辉瑞等知名外资医药企业加码投资。这些数据和事例都充分说明北京始终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之一,是外资企业发展创业的一片热土。
接下来,介绍北京市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的做法和成效。
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双枢纽”空港口岸优势,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全球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口岸营商环境改革和京津冀三地口岸协同发展,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双枢纽”空港口岸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北京“两场”货邮吞吐量实现176.96万吨,同比增长30.13%。首都国际机场已拥有进口冰鲜水产品、肉类等5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具备整车进口、跨境电商医药销售试点和仓储物流服务等口岸功能。大兴国际机场已拥有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植物种苗、水果等3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并于2024年迎来了首个外航全货机国际航班。
二是口岸信息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2024年提供对外贸易服务的国际贸易(北京)“单一窗口”实现了京津冀三地口岸物流服务信息共享;新增上线经认证经营者(AEO)企业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智慧培育、数据智能共享等便利化服务。上线服务贸易专区,接入首个服务应用板块——中信保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为企业提供资信红绿灯服务;提供在线投保询保一对一专业服务。截至2024年底,北京“单一窗口”用户量达1.8万户,全年总业务量近1500万票。
三是口岸效率明显提升。2024年12月北京口岸首批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首周过境免签人数环比增长51.46%。北京“两场”开展机坪进口“直提”创新模式应用;推广天津港“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模式;试点进口冰鲜水产品监管改革企业“白名单”,进一步减少了企业开展业务耗时。
四是贸易业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优化审批流程,提供外贸全流程“非接触式”政务服务,支持对特定两用物项申请通用许可,实现一次办理、一年内多批次出口有效。实行“合格保证+符合性验证”检验监管模式,实现进口机电设备“分钟通关”。
国际贸易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本市扩大开放提供了新的支撑,外贸规模平稳增长,2024年北京进出口3.61万亿元,连续三年站上3.6万亿台阶。结构持续优化,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增长1.5%、11.9%,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出口增长6.4%,同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出口占比接近三成;汽车、手机、集成电路出口分别增长47%、24.7%、29.2%;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提升至58.7%,对美日韩进出口分别增长2.3%、4.2%、20.2%。
优化投资贸易营商环境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帮助,优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改革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利企、惠企导向,推动制度型开放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取得实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新高地,为首都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提问
记者:为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双枢纽”空港口岸国际消费桥头堡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请问北京市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当前,北京口岸主要为航空口岸,一个口岸两个机场,即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双枢纽”空港口岸,成为我市空运货物和国际快件出入境的主阵地,为进一步提高口岸作业效率,提升口岸服务水平,我们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完善口岸服务设施和功能。大兴国际机场将建设完成货运区多式联运、国际快件、跨境电商、冷链和综合拼装专业库。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将深化全国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运用“保税备货”模式,推动“人等药”向“药等人”转变;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打造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推动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加快项目引进,进一步完善智慧监管模式;确保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如期通过验收。
二是创新货运模式。首都国际机场口岸推出“连程直转”作业模式,即国内进港货物在机下可直转至出口拼装库进行国际出口货物操作,进一步减少流程环节,压缩货物操作时间,国内货物落地后到出口拼装库安检完成只需要4-8小时,较原有模式节省20小时以上。
三是积极推进“双枢纽空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建成后,将实现“两场”口岸作业、海关监管、企业办事全程线上办理,打造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的空港智慧口岸。将强化与海关、民航等部门协同,深化实施“两场”货物通关协同监管,为企业提供线上申请、审核、监管、核销等服务功能,实现“四统一”(统一系统入口、统一作业模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办事流程)操作,避免重复检查和多头管理,提高监管效能。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