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如蝉,蝉如人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蝉除了代表时令,还寄托了生命的寓意:夏日的蝉声,象征着生命的快乐与激昂,而秋蝉的鸣叫,则被赋以生命周期的感叹,还有吉祥、超越与新生的期冀。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寓意,读蝉庶几成了古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生命乐章。
秋蝉诗唱万木秋
文/墨 扬
人生如蝉,蝉如人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蝉除了代表时令,还寄托了生命的寓意:夏日的蝉声,象征着生命的快乐与激昂,而秋蝉的鸣叫,则被赋以生命周期的感叹,还有吉祥、超越与新生的期冀。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寓意,读蝉庶几成了古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生命乐章。
秋蝉又称寒蝉,其叫声于渐凉的秋风中,常被形容为“半咽半随风”,因而在禅意上很容易引发诗人对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惆怅。如唐代陆畅的《闻早蝉》有云:“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一个“愁”字,灵动地道出了听早蝉嘶鸣的愁绪,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中用了一个“悲”字,不加润色地白描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这般诉说尽管直白爽朗,但个中同样透出了一种秋日闻蝉的失意。
南宋陆游的《秋日闻蝉》竟然用了一个“恨”字:“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凝炼表达了对秋蝉含义的无奈:虽然“恨”时光流逝,却也只能眼巴巴地“送尽”而无力阻止。
然而,借蝉悲秋在古诗中并非主旋律,初唐诗人骆宾王的《秋蝉》就高调宣示:“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诗中诚然也有秋蝉嘶鸣的孤独、委屈和无奈,但却蕴含着逆境中坚守道义的骨气与节操,表现了一种品格高洁的独特美。
位列“初唐四大家”的虞世南写《蝉》,更堪称格局高远:“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将蝉声远传归于“居高”而非“籍秋风”,这就站上了秋日读蝉的制高点:品格高洁的人,无需某种外在的凭藉也自能声名远播。显然,这里所彰显得是一种人格的唯美,人格的力量。
古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蝉是无法活到秋天的,因而视秋蝉为吉物,秋日闻蝉则象征着吉祥与好运。东汉末年的王粲在《从军诗五首》中写道:“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你瞧这位从军西征的王侍中,坐在船上顺江而下,正因颠簸劳顿累着并悲伤着呢,当船驶入谯郡界,猛地感到了一片宁静与祥和:秋蝉在江边的树上鸣唱,觀鹄在天上飞翔,原本压抑着的心情,随之便舒缓开来。
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有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五言诗将自己倚杖于柴门之外听蝉鸣的闲适,近乎白描地跃然纸上,想那愉悦诗人耳膜的韵律,定然不是烦人的噪声,而是阵阵宜人的乐音。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里运用人与蝉对照的笔法,以蝉鸣托物言志,既写自己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同时也驮载着对高洁品格的自我欣赏,一改了秋日读蝉只寄寓心情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让秋蝉的全新形象陡增,因而成了咏蝉抒怀诗的经典之作。
蝉有蜕变的奇迹,其过程象征着自我革新与重生,这自然成了诗人写秋蝉的一种精神追求与寄托。如中唐辞官为道的戴叔伦在《画蝉》中写道:“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既突出了蝉的纯洁本质,又暗喻品格对世俗的超越,展现了一种人格追求的自信。
又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初秋行圃》:“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于夕阳西下的视阈中写秋蝉,诗家往往会与离愁别绪相关联,而这首诗却让蝉声此起彼伏以象征落日之“有情”,不仅为秋日增添了几分生机,更让秋蝉唱出了惬意与舒适,可谓别开生面。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尤其让人耳目一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将秋夜蝉鸣与明月清风、鹊鸣蛙鼓、稻花飘香等景象恰到好处地拼接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大美的秋日丰收图,清新宁静、意境优雅,既透出了发现美、构筑美的逸气与才气,也显现了处世情怀的乐观与超然,无疑让读蝉的意境跃上了新层次,走向了精神的华丽转身与涅槃。
来源:墨杨不是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