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事件)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十艘舰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5:02 1

摘要:如果仅仅凭一句话持反对意见,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你脑子里没有的就不存在,这种思维我就不形容了(话难听)。

写在前面

这里所有撰写的历史事件

均有资料出处,且经我查证过

当然特别欢迎读者提出异议,共同探讨(提出质疑前,请动手自己先查资料)

再次,请提供质疑相关资料出处

如果仅仅凭一句话持反对意见,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你脑子里没有的就不存在,这种思维我就不形容了(话难听)。

二战爆发时,英国皇家海军以明显优势位居世界第一。

但随着战争推进,美国开始全面动员,其海军规模最终超过了英国舰队;日本与苏联也大幅提升了本国造舰产能。

下面我综合考虑到火力、性能以及历史意义几方面因素,罗列总结了二战中最具影响力的十艘舰船

10.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USS Indianapolis)

重巡洋舰属于远程高速且火力强劲的舰种,“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作为波特兰级中的一员,在二战结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后来的任务之一,是运送向日本所投原子弹的关键部件;但“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命运并未止步于此。

作为美国第五舰队旗舰,它参与了太平洋战区多场重要战斗,包括对硫磺岛的炮击。

凭借速度与火力,它被选为从旧金山驶往马里亚纳群岛“原子任务”的运输舰,10天机密航程圆满完成。

1945年7月30日,在返航前往菲律宾途中,遭日本潜艇鱼雷命中沉没。

最初有大约900人幸存,但在随后三天里,脱水与饥饿的落水者在鲨群的攻击中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恐怖与绝望,许多人相继遇难。

这段经历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大白鲨》。

最终仅有317人生还。

9.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

这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当时英国舰队里技术最先进的舰船之一。

装备10门14英寸主炮、16门5.25英寸副炮与30余门“绒球”高射炮,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测距仪与雷达,还搭载了两架“海鹫”水上飞机执行校射与侦察。

二战初期,“威尔士亲王”号战功显赫。

先是在大西洋中与德军周旋,后赴斯堪的纳维亚海域,与“胡德”号一道追击德军旗舰“俾斯麦”号。

它还曾搭载英国首相丘吉尔横渡大西洋与罗斯福会谈,随后被派往新加坡去应对日本的威胁。

尽管技术与火力占优,但“威尔士亲王”号在1941年马来半岛以东遭到日军鱼雷轰炸机的反复攻击,还多次被鱼雷命中后沉没,1600名官兵中有327人不幸遇难。

8. “密苏里”号(USS Missouri)

绰号“Mighty Mo”的“密苏里”号,是目前仍能供世人观摩的著名战舰之一。

该舰为爱荷华级战列舰,1944年服役,排水量约4.5万吨,舰长逾887英尺、型宽108英尺,最高航速33节。

它的火力惊人——9门16英寸主炮、20门5英寸副炮、80门40毫米与49门20毫米防空炮。

密苏里”号参与了硫磺岛与占领日本本土的作战,随后作为第三舰队旗舰驶入东京湾。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就在“密苏里”号甲板上进行,由麦克阿瑟将军与各国高官共同见证,为六年苦战划上了句号。

“密苏里”号是美国最后建造的战列舰之一,战后又参加了朝鲜战争与“沙漠风暴”。

如今它停泊在珍珠港对公众开放——它还曾担任1989年雪儿歌曲《If I Could Turn Back Time》MV的拍摄场景,这段“流行歌曲”为其高贵的军旅生涯增添了一页略显争议的篇章。

7. “提尔皮茨”号(Tirpitz)

德意志俾斯麦级的“提尔皮茨”号堪称钢铁巨兽,是大西洋战场上各国的心腹大患。

它装甲厚重,曾多次在盟军攻击中幸存,令丘吉尔对干掉它的“执念”日增,视其为“非打沉不可的猎物”。

“提尔皮茨”号多次扰乱盟军大西洋的补给线。

其甲板装甲逾3英寸,舰桥装甲逾13英寸,被一些人视为“打不沉”的战列舰。

武备包括8门38厘米主炮、12门15厘米副炮、52门小口径炮,以及8具鱼雷发射管,综合火力惊人。

在多次尝试打击后,皇家空军轰炸机群终于于1944年11月12日将其击沉。

此战既靠技巧也有运气:当日挪威海岸天气异常晴朗,而德军战机又因通讯差错未能对英军进行及时的拦截。

6. “企业”号(USS Enterprise CV-6)

因体量大而被称作“Big E”的CV-6,是自1775年起承袭“Enterprise”之名的第七艘军舰,也是这一系谱中最为著名的一艘舰。

它几乎参与了太平洋战场所有关键战役,是二战中获得嘉奖最多的军舰之一;其舰名后来也被后来的核动力航母CVN-65所继承。

“企业”号属于三艘“约克城”级航母之一,以良好的适航性与舰体坚固而闻名。

她采用大量水密舱格以减轻战损。满载初期排水量约25,500吨,1943年改装后增至32,000吨;舰长827英尺、型宽114英尺,载油量约150万加仑,航空汽油17.8万加仑,续航超过1万海里。

它通常搭载80—90架舰载机,最多时可达96架,因而成为美海军的核心打击力量。

自珍珠港事件起,它辗转瓜达尔卡纳尔、中途岛、莱特湾与菲律宾海等大战。

战后不久于1947年退役,1960年前后被拆解。

5. “大和”号(Yamato)

二战爆发时,战列舰仍象征着各国的军事力量。

没有任何一只舰能比日本帝国海军旗舰“大和”更能体现其威力。

珍珠港事件时它已在建;下水时其吨位超过美国所有战列舰,甚至比“爱荷华”级还更庞大——6.5万吨对4.5万吨。

“大和”号的武备与其体量非常匹配——史上最大口径的18.1英寸主炮,并配以5英寸、6英寸炮与密集的防空火力。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曾限制美海军火炮口径,而日本在战前四年直接退约,因此不受约束。

出于其象征意义,日本对“大和”号的运用相对谨慎,不愿轻易冒险;因为一旦失去,将严重打击日本国民士气。

但最终仍难逃厄运:在菲律宾的莱特湾作战后,它作为“天号作战”的一部分,在北上冲绳的途中,遭美军航母舰载机群的集体围攻,在接连遭受数十枚炸弹与鱼雷命中后于1945年4月7日沉没,有超过2500人罹难。

4. “胡德”号(HMS Hood)

到二战爆发时,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已近20岁(1920年完工)。

它虽在战争初期即遭不幸,却因参与史上最著名的海战而被铭记。

作为英国舰队旗舰,“胡德”的沉没激起英国对德舰“俾斯麦”的全面猎杀,为的是以雪国耻。

“胡德”号虽早在一战中期立项,但就当时的技术而言已十分先进。

其标准排水量约41,200吨,舰长860英尺、型宽104英尺;装甲重量约13,550吨,部分区域厚近2英寸。

火力包括8门15英寸主炮与12门5.5英寸副炮,并配备高射火力。

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在英伦近海被“俾斯麦”号击沉,船上约1400名官兵仅3人生还。

自此盟军对“俾斯麦”的围歼全面展开。

3. “亚利桑那”号(USS Arizona)

1941年12月7日清晨8时许,日军发出“虎虎虎”(Tora, Tora, Tora)的攻击信号,攻击机群掠过夏威夷上空,对锚泊的美舰投下炸弹。

此时“亚利桑那”号正与另外一艘修理船并靠,尚未进入战斗状态,灾难骤然而至。

调查显示,“亚利桑那”号主要是遭俯冲/水平轰炸炸弹命中而非鱼雷。

致命的爆炸是在舰内弹药库内发生,整舰被撕裂,1100余人当场罹难,并燃烧多日沉入海底。

因此,“亚利桑那”号并未在二战中参与实际作战,却在历史上促成了美国的正式参战,成为盟军主力国之一;珍珠港事件中阵亡者中有一半来自该舰。

今天,它在珍珠港作为国家纪念地标,缅怀牺牲的烈士。

2. “俾斯麦”号(Bismarck)

以“铁血宰相”俾斯麦命名的德意志旗舰,于1934年着手设计。

当时《凡尔赛条约》仍限制着德海军的吨位,希特勒随后撕毁条约,批准建造这艘体型庞大的战列舰,意在向世界展示国力。

该舰满载排水量约41,700吨,舰长逾790英尺、型宽118英尺;装甲在若干部位厚达一英尺。

武备包括8门15英寸主炮、12门6英寸副炮与大量对空火力。

1941年,“俾斯麦”号被英军击沉。

而就在数小时前,德军击沉了英国的“胡德”号。

随着“俾斯麦”的覆灭,德国海军也遭受重创,2000余名官兵葬身海底,船体残骸静卧于1.5万英尺的寒冷大西洋深处。

1. “北卡罗来纳”号(USS North Carolina)

北卡罗来纳”号于1941年4月服役,早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争之前。

这是美国近二十年来首艘新型战列舰,时机可谓至关重要。

作为本级别的首舰,它迅速被派往太平洋,在残酷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打响第一枪”。

本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接近4.5万吨,舰长728英尺、型宽108英尺;装甲最厚处达16英寸。火力为9门16英寸主炮、20门5英寸两用炮与16门防空炮。

“北卡罗来纳”号整个战争期间都在太平洋作战,参与过瓜岛与图拉吉、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菲律宾的莱特—吕宋、硫磺岛与冲绳等多次行动。

它以战时的坚韧而著称,战后得以保存,现作为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的博物馆舰,成为各国军舰在这段人类黑暗历史中的象征与纪念。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