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厘米是正步走踢腿的高度,60度是立正脚尖分开的角度;武装5公里是对意志力的考验,400米障碍是需要跨越的挑战;5发50环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一身戎装就要24小时随时能战……在我们的军旅生涯中,总有一些数字令人难以忘怀,它是军营中激情挥洒的汗水,是青春里刻
25厘米是正步走踢腿的高度,60度是立正脚尖分开的角度;武装5公里是对意志力的考验,400米障碍是需要跨越的挑战;5发50环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一身戎装就要24小时随时能战……在我们的军旅生涯中,总有一些数字令人难以忘怀,它是军营中激情挥洒的汗水,是青春里刻骨铭心的回忆……今日,@喀喇昆仑卫士 推出特别策划“数字里的迷彩青春”第30篇,一同领略“数字”背后的成长与蜕变、热血与担当。
180份质检报告,用“零故障”铺就胜战坦途
当指尖划过桌前第180份“零故障”质检报告时,第一次独立拆装变速箱的场景浮现在眼前。那时的我信心满满地攥着扳手,结果把零件拆得七零八落。复装时,面对满地齿轮我僵在原地,手心直冒冷汗。班长皱着眉把零件推到我面前说:“修理不是蛮干,要多动脑子。”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我心上。
从那以后,工间角落那个报废的变速箱成了我的“亲密搭档”。为了练习齿轮啮合间隙,我对着灯光用塞尺量了上百遍,直到指尖能摸出细微的误差;为了记住30多种轴承型号,我把图纸贴在床头,睡前背记、晨起默写,就连班长示范维修时的每处停顿、拧紧螺栓的角度,都被我一一记在了本子上。在这拆了装、装了拆的循环里,我渐渐能从齿轮啮合声中听出异常,能通过轴承的转动感知状态好坏。
每当我看到修好的步战车在训练场上碾过烟尘,心中就愈发觉得,拧紧的每颗螺丝、校准的每处间隙,都是在为冲锋的履带铺就坦途。而桌前这“零故障”质检报告,正无声地提醒着我:来路再远,也不能忘了为何出发。
——焦炳飞20本修理日志,用积累沉淀压实炮膛底火
第一次参加火炮修理任务时,现实给了我重重一击。面对结构复杂的火炮,我手忙脚乱,连工具都递错了。但班长没有批评我,只是对我说:“别灰心,多来几遍!专业上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得积累一定的厚度。”
从那以后,每次到修理工间,我都会留心观察老班长手中的每一个细节,把当天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思考详细记录下来。也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事不过夜的习惯。
路虽远,行则将至。经过积累沉淀,我的技术不断成熟,终于自信地接过班长肩上的担子,成为一名火炮修理技师。在今年的任务中,我带领班组人员研制出某型装备供电设备,为完成修理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着工作室桌子上那20本日记,想到不久后即将开始的新装备修理任务,我意识到,这20本日记从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征程的起点。在火炮修理的路上,我一定会走得更远、更好!
——陈成16载弧光如炬,用精益求精焊就坚固铠甲
当焊花在面罩后方炸开时,我突然想起16年前第一次焊接时的场景。那时老班长对我说:“这哪是在焊接口?要是在战场上,这就是会要人命的突破口。”
能力认证那年,我们要为某新型装备焊接受力骨架,要求焊缝“零缺陷”,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我带着大家泡在车间里,三伏天热得工作服能拧出水,大家就轮流往身上浇凉水降温;为了找准仰焊角度,我躺在钢架下反复练习,脖子变得僵直,吃饭时只能用勺子往嘴里扒。
“这次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一名年轻战友着急地说。我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在焊工的眼睛里,没有‘不可能’,只有‘还差一点’。”到了最后检测的那天,当探伤仪的探头扫过最后一寸焊缝,检测屏幕上跳出“合格”的瞬间,整个车间都充满了欢呼声。
16载时光转瞬即逝。前阵子,看“徒弟”焊装甲板,他在弧光里运焊条的节奏,像极了当年的老班长,也像极了那个咬牙坚持的自己。我忽然明白,所谓精通,不过是把“不可能”焊成“一定行”,把“差不多”熔成“零误差”——而这把焊枪,早已把一路来的坚守,焊成了心中最坚固的铠甲。
——王涛温 馨 提 示
欲了解“喀喇昆仑卫士”
请登录军区党委机关网
来源:一号军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