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社会,彩礼已然成为热门话题。据相关报道,在皖北不少地区,彩礼普遍在10万元以上,加上“三金”等费用,累计近20万元;在西部一些农村地区,彩礼动辄二三十万元,还需叠加县城房产。
在当下社会,彩礼已然成为热门话题。据相关报道,在皖北不少地区,彩礼普遍在10万元以上,加上“三金”等费用,累计近20万元;在西部一些农村地区,彩礼动辄二三十万元,还需叠加县城房产。
自2019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剑指“高额彩礼”,2024年初,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彩礼新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
社会上,有人认为彩礼是对女方家庭养育之恩的回馈,是必要的礼数;也有人指出高额彩礼加重家庭负担,甚至导致“因婚返贫”,扭曲了婚姻本质。
在农耕文明占据主导的时期,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情感的结合,更是家庭之间劳动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彼时,女方家庭因女儿出嫁失去一个劳动力,男方家庭通过彩礼的形式,向女方家庭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偿。
《礼记》中记载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便是指男方送聘礼给女方,这一礼仪标志着彩礼习俗在古代婚姻制度中的正式确立。
随着时代的变迁,彩礼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从形式上看,过去常见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逐渐被现金、房产、汽车等更为直接的财富形式所取代;从数额上看,彩礼金额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天价彩礼”现象。
从司法实践数据来看,近年来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有专家提出明确彩礼界定,将给予女方本人的小额礼金排除在彩礼范畴之外,以避免纠纷时退还。
彩礼数额的不断攀升,催生了严重的攀比之风,不仅让彩礼给付方家庭背负沉重经济负担,还为婚姻稳定埋下隐患,甚至引发恶性刑事案件。
2023年山西大同的订婚强奸案备受关注,彩礼纠纷贯穿其中。习某与女方经婚介相识,交往一个月后,女方提出近21万元彩礼要求。5月订婚宴上,男方支付10万元彩礼和一枚金戒指,并约定退还规则。然而订婚后次日,习某强行与女方发生性关系,女方激烈反抗并报警。法院一审认定习某强奸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其家属上诉。4月16日,大同中院对“订婚强奸案”进行二审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福建闽清县的闪婚夫妻彩礼纠纷同样典型。小李和小张经媒人介绍,相识仅三天便登记结婚,订婚时小李交付17.3万元彩礼及“三金”。因感情不和,小张婚后离家打工,小李发现女方隐瞒婚史、育有子女且背负债务,彩礼多被用于偿还婚前债务。2025年春节后小张再次离家,小李起诉离婚。经法官调解,双方自愿离婚并就彩礼退还达成一致。这起案例表明,闪婚背景下双方了解不足,极易引发彩礼矛盾。
彩礼纠纷频发,本质上是社会观念冲突的体现。部分女方家庭将彩礼视为对女儿养育的“回报”,认为女儿出嫁后对原生家庭照顾减少,需用彩礼弥补;男方家庭则倾向于将彩礼看作新家庭的启动资金,担心高额彩礼会让小两口未来生活陷入债务困境。
这种观念差异,加剧了双方家庭矛盾。同时,彩礼数额的盲目攀比,早已让彩礼脱离表达心意的初衷,扭曲了社会婚恋观。许多年轻人因彩礼问题对婚姻望而却步,选择不婚或晚婚;甚至有人将婚姻异化为利益交易,让纯粹的爱情与美好的婚姻蒙上阴影。
彩礼并非中国独有的习俗,在世界各国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彩礼文化。在印度,彩礼现象同样普遍存在,然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彩礼多是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支付,且这种习俗在一些地区给女方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引发因彩礼纠纷导致的女性被虐待、杀害等悲剧。
在非洲的一些部落,彩礼往往以牲畜、农作物等实物形式呈现。例如肯尼亚的马赛部落,男方家庭会用牛作为彩礼,牛的数量代表着男方家庭的诚意和实力,同时也在部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部分国家的彩礼则更注重象征意义。在法国,新人结婚时,男方家庭可能会准备一些具有家族传承意义的首饰或物品作为彩礼,这些彩礼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情感,传递着对新人的祝福。
在南美洲的巴西,彩礼习俗相对灵活,新人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筹备婚礼或婚后生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彩礼支付,这种方式体现了巴西人热情、自由的生活态度。
这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彩礼风俗,反映出彩礼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也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彩礼这一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素材源自@不合时宜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