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秋季,走进马塘村的田间地头,郁郁葱葱的马铃薯和豌豆在阳光下依然泛着绿油油的光泽。记者见到赵国元时,他正身穿一件朴素的衬衫,脚蹬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与村民们一起查看农作物长势。
“守着自家那几亩地,靠天吃饭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还是觉得外出打工划算。”
“那也不能让地就这么撂荒了,我看着心里不踏实,我来带头流转行不行?”
“那土地流转了,我们又没了保障啊。”
……
这是赵国元当选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马塘村党支部书记那年和村民们的一场对话。正是这场对话,开启了马塘村“党建+种地”共富新模式。
进入秋季,走进马塘村的田间地头,郁郁葱葱的马铃薯和豌豆在阳光下依然泛着绿油油的光泽。记者见到赵国元时,他正身穿一件朴素的衬衫,脚蹬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与村民们一起查看农作物长势。
“这里原来都是零星的农田,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大‘农场’了。”赵国元清楚地记得,他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发现村里的土地多是零散分布,农机难进场,年轻人又外出务工无暇照料庄稼,导致农田收成一直上不去。
眼看着就要到春耕备播的关键时节,心急如焚的赵国元赶紧召集村民开了一场会,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些对话。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赵国元以党员身份带头,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劝说:“把地流转到合作社,每年能拿租金,想干活还能来地里挣工钱,比自己种划算。”
有村民担心“地流转了没保障”,赵国元就带着党员上门算细账:一亩地年租金多少、干一天活能挣多少钱,算下来不仅省力气,收入还比自己种地高。
2024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赵国元兼任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成立后,本村和邻村120公顷零散的土地被整合起来,种上了53.33公顷小麦、35.33公顷马铃薯、14.67公顷豌豆和16.67公顷油菜。
与此同时,合作社吸纳了村里10户28名脱贫户,给他们安排了除草、施肥、收庄稼等农活,每人每天务工费八十元,一年下来这些脱贫户人均多增收3000元。
光给活干还不够,村党支部还搞起开发式帮扶:让党员跟脱贫户“结对子”传技术。脱贫户赵国泰不会种豌豆,党员丁海山就手把手教他搭架子、掐尖;脱贫户严海元不懂农药用量,党员严海强就教他农药使用剂量和勾兑技巧。
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地实际,村党支部还积极引进优质高产且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定期组织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让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先进的农业知识,在种植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如今,村民种田技术越来越科学,收成比过去好了不少。在谢家滩乡,赵国元提出的“党建+种地”共富新模式还被谢家滩乡作为示范推广到其他村,带动更多乡亲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谈及今后的打算,赵国元的想法很实在,那就是继续带领村民多挣钱。在种植技术提升方面,赵国元打算定期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让村民们能根据数据科学种植,提高种植效率和作物质量。
此外,赵国元还想着牵头成立种植互助小组,让有经验的农户与新手结成对子,日常相互交流、互相帮扶。在农忙时节,他打算协调购置一批农业机械设备,组建农机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机械化耕种、收割服务,降低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真正带领村民走上科学种植、共同富裕的道路。(全媒体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