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工艺美术师郭凯,感受铁线丹青的魅力 | 9.1日15:00、20:00开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09:40 3

摘要:在我接触的众多玉雕艺术家中,郭凯是最为低调的一位之一。与他的交谈中,总能感受到他对传统书画与玉雕融合的那份深沉热情。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从宋元山水、敦煌壁画中持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铁线丹青”风格,在当代玉雕界真正做到了独树一帜。

在我接触的众多玉雕艺术家中,郭凯是最为低调的一位之一。与他的交谈中,总能感受到他对传统书画与玉雕融合的那份深沉热情。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从宋元山水、敦煌壁画中持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铁线丹青”风格,在当代玉雕界真正做到了独树一帜。

从传统玉雕到“以玉载道”的探索者

郭凯,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擷雅玉雕工作室主理人。从业近二十年来,他始终专注于和田籽料、碧玉等材质,从最初的传统题材雕刻,逐渐转向更具人文气息的山水牌创作,再到近年深入敦煌壁画体系,专注佛教人物塑造。

他的玉雕道路,完全是凭着一股“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做”的劲头,从社会初期接触玉雕相关工作中一步步摸索而来。正如他所说:“一旦认准一件事,就会为之去筹备条件。”这种近乎苦行般的自律与执着,让他在没有任何“师承光环”的背景下,依然走出了一条清晰而深刻的艺术路径。

郭凯居于苏州,这座文人画的重镇深深塑造了他的审美。江南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元明清以来赵孟頫、文徵明等大家辈出的文化高地。他喜欢研究杨曦等当代大师的作品,尤其是“秋雨江南”系列中那种以线写意、疏密有致的构图方式,但他并未停留于模仿,而是将这种江南气息与敦煌的恢宏灿烂相结合,在传统中寻找再创造的源泉。

他坦言,在转向敦煌题材之后,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辉煌与当代绘画的“落伍”他因此更加坚定地“往回看”,在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中寻找再创造的源泉。

在我看来,郭凯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满足于工艺的堆砌,而是始终在追问“玉何以载道”。他尊重历史、敬畏传统,却又不囿于传统,而是以玉为纸、以刀为笔,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铁线丹青”:人文精神的玉雕转译

郭凯的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其中浓郁的人文色彩。

他擅于从宋元山水中提取意境,又以敦煌壁画为蓝本进行人物再造。他不仅临摹形象,更深入研究画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甚至心理状态,力求在玉石上还原那种“时代的呼吸”。正如他所说:“我不是在复制,而是在回望历史,为传统绘画做一个呐喊。”

他提出“以玉载道”四个字,作为自己艺术的概括。这“道”,既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内核,也是敦煌艺术中那种中西融合、色彩绚丽、构图大胆的视觉张力。他将这些元素通过阴刻技法——尤其是“铁线”般的细腻线条——转化为玉雕语言,形成了他所说的“铁线丹青”。

这种风格强调线条的韵律感与书写性,注重疏密、虚实、轻重的对比,在方寸之间构建出山水辽阔、人物传神的画面。尤其在处理佛教题材时,他更注重神态的安详与衣带的飘逸,甚至刻意回避怒目圆睁的夸张表达,转而追求一种内在的平和与放松。

此外,他对材料极为挑剔。玉料必须结构细腻、颜色统一、完整度高,甚至常为取一块无事牌而舍大料、取小料。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承载得起那种如纸上作画般的精细与润泽。

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位将书画与玉雕深度融合的艺术家,感受他如何以刀为笔、以玉为纸,写出那一笔一划间的文人气息与时代精神——

09月01日下午15:00及晚上20:00,高级工艺美术师郭凯将做客藏玉直播间,带来他的最新作品与创作心得。欢迎玉友与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玉言,领略铁线丹青的魅力,不见不散。

在这场对话中,我们将要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玉雕作品,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回望,一次工匠与文人之间的精神共鸣。

部分拍品一览

来源:藏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