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究竟来自哪里?来自亿万年前的宇宙深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9:22 1

摘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一哲学终极命题,在科学的视角下有着震撼人心的答案:你我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血液中的每一个铁离子,骨骼里的每一个钙原子,都源自亿万年前宇宙深空的恒星爆炸。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一哲学终极命题,在科学的视角下有着震撼人心的答案:你我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血液中的每一个铁离子,骨骼里的每一个钙原子,都源自亿万年前宇宙深空的恒星爆炸。

我们并非土生土长的地球生命,而是承载着宇宙演化记忆的 “星际尘埃”,是跨越百亿年时空的宇宙物质,最终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凝聚成能思考、能感知的生命个体。探索人类与宇宙深空的血脉联系,就是追溯生命最本源的起源故事。

要理解人类与宇宙深空的渊源,必须回到 138 亿年前的宇宙起点 —— 宇宙大爆炸。

彼时,宇宙是一个温度高达 10³² 摄氏度、密度无限大的奇点,在一次剧烈的膨胀中,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同时诞生。爆炸后的瞬间,宇宙迅速冷却,夸克、轻子等基本粒子在极高能量下碰撞融合,形成了质子和中子,这是构成原子核的 “原材料”。

大爆炸后约 3 分钟,宇宙温度降至 10 亿摄氏度,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形成氢核(质子)和氦核,少量锂核也在此阶段诞生。这一过程被称为 “原初核合成”,它奠定了宇宙最基础的元素构成 —— 宇宙中约 75% 的质量是氢,25% 是氦,其余元素占比不足 1%。这些由大爆炸直接产生的轻元素,成为了后续宇宙演化的 “种子”,也是你我身体里氢元素的直接来源 —— 我们体内约 63% 的原子是氢,它们都诞生于宇宙诞生后的最初几分钟,承载着宇宙最古老的记忆。

大爆炸后约 38 万年,宇宙温度降至 3000 摄氏度,电子终于能稳定地与原子核结合形成中性原子,光子得以自由传播,这就是今天我们能观测到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诞生时的 “第一缕光”。此时的宇宙是一片由氢、氦气体构成的 “原始海洋”,在引力的作用下,这些气体逐渐聚集形成密度涨落,为恒星和星系的诞生埋下伏笔。我们身体里的其他元素,将在这些恒星的 “熔炉” 中逐步锻造出来。

恒星是宇宙中最壮丽的 “元素工厂”,从氢、氦到碳、氧、铁,构成人体的绝大多数元素,都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中诞生。一颗恒星的生命周期,就是一部元素合成的史诗,而我们身体里的原子,正是这部史诗的 “产物”。

中等质量恒星(如太阳)的核心是 “氢燃烧” 的舞台。在恒星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使氢核(质子)发生聚变反应,四个氢核结合形成一个氦核,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这就是恒星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太阳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每秒约有 6 亿吨氢转化为氦,而我们身体里的氦元素(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中),部分就来自这类恒星的氢聚变过程。

当恒星核心的氢耗尽后,核心收缩升温,外层膨胀,恒星进入 “红巨星” 阶段。此时核心温度足以引发氦聚变,两个氦核结合形成铍核,再与一个氦核结合形成碳核 —— 这是宇宙中碳元素的主要来源。碳是构成生命的 “基石”,我们身体里的蛋白质、DNA、脂肪等所有有机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你指尖的皮肤细胞、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其核心的碳原子,都诞生于数十亿年前某颗红巨星的核心。

红巨星阶段还会继续合成更重的元素。碳核与氦核聚变形成氧核,氧是人体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约占体重的 26%),我们呼吸的氧气、血液中的水分子、细胞膜中的氧原子,都来自这一过程。部分质量更大的红巨星,还能通过 “碳燃烧”“氧燃烧” 合成氖、镁、硅等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镁是叶绿素和 ATP(能量货币)的关键成分,硅则存在于骨骼和结缔组织中。

大质量恒星(质量超过 8 倍太阳质量)的生命终点更为壮烈,它们会通过 “硅燃烧” 合成铁元素。硅核在极高温度下不断与氦核聚变,逐步形成硫、氩、钙、钛、铬、铁等元素,直到核心形成一个铁核。

铁是恒星核聚变的 “终点”—— 铁核的聚变需要吸收能量而非释放能量,当铁核质量超过临界值时,核心急剧坍缩,外层物质以光速向外爆炸,形成 “超新星爆发”。这一过程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百亿颗恒星的总能量,能在瞬间合成铁以上的重元素,如钴、镍、铜、锌、银、金等。我们血液中的铁元素(负责运输氧气)、细胞中的锌元素(参与酶的活性调节),都来自超新星爆发的 “馈赠”。

超新星爆发将合成的重元素抛向宇宙深空,这些元素与星际气体混合,形成了弥漫在星系中的 “星际尘埃”。这些尘埃颗粒直径仅为 0.1-1 微米,却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它们在宇宙中经历漫长的 “漂流”,最终成为孕育新恒星和行星的 “原材料”,也为人类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星际尘埃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 “分子云”。约 46 亿年前,银河系猎户座旋臂附近的一片分子云,因附近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触发引力坍缩,中心形成了太阳,周围的物质则围绕太阳旋转,逐渐凝聚成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这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在形成过程中,大量星际尘埃中的重元素(碳、氧、铁、硅等)融入其中,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炽热的 “岩浆球”,随着冷却,重元素下沉形成地核(主要是铁和镍),较轻的硅、氧等元素形成地幔和地壳,碳、氢、氧等元素则在地表形成了水和大气。约 38 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海洋,星际尘埃带来的有机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在海洋中聚集,经过漫长的化学演化,最终形成了能自我复制的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生命不断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海洋到陆地,最终演化出人类 —— 本质上,我们是星际尘埃经过 46 亿年演化的 “终极产物”。

科学家通过同位素分析,证实了人体元素与宇宙元素的同源性。例如,人体中碳 - 12 与碳 - 13 的比例,与星际尘埃和陨石中的比例完全一致;血液中铁元素的同位素组成,与超新星爆发模型预测的结果高度吻合;牙齿中的锶元素,其来源可追溯至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星际物质。这些证据无可辩驳地证明:你我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亿万年前的宇宙深空,我们是名副其实的 “宇宙之子”。

更令人惊叹的是,元素的 “宇宙漂流” 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年约有 10 万吨星际尘埃落入地球,这些尘埃中携带的有机分子和重元素,仍在不断为地球补充 “宇宙物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可能就含有刚从宇宙深空抵达地球的氧原子;我们饮用的水中,可能混杂着来自数十亿年前超新星爆发的氢原子。人类与宇宙的联系,从未中断。

来源:宇宙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