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转型汽车车身修复领域专家,职教沃土让他将热爱沉淀为毕生职业追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09:18 1

摘要:是一名普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工作在汽车车身修复这个既充满力量又极致精密的专业领域。他说,自己对汽车的热爱,源于对机械之美的赞叹,对化腐朽为神奇之过程的向往。

他,是一名普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工作在汽车车身修复这个既充满力量又极致精密的专业领域。他说,自己对汽车的热爱,源于对机械之美的赞叹,对化腐朽为神奇之过程的向往。

然而,真正让他将热爱沉淀为一生的职业追求的,是职业教育这片沃土。他就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汽车实训中心主任马波。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凭借着对职教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在汽车车身修复领域深耕细作,收获了累累硕果。

“跨界”转型,热爱是最持久的驱动力

马波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专业英语教师转型而来的。这段“跨界”经历,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时代的需求与学校的信任共同推动的结果。当他从词汇与语法的世界中,步入满是工具、金属与油漆的实训车间时,他感受到的不是隔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这里的问题是如此具体:一个钣金面上的凹陷,一道如何才能完美无瑕的漆面。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推演,而是手、眼、心与工具的协同作战,是无数次尝试后的灵光一现。

正是这种直面真实、动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点燃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激情。他热爱听打磨机与金属表面接触时发出的均匀声响,热爱看经过修复的车身重现光滑如镜的线条。为此,他心甘情愿地泡在车间里,钻研每一个技术细节,面对每一个教学难题。

前沿领航,搭建产教融合桥梁

身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马波始终站在汽车车身修复行业的前沿,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行业动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他提出的“名企引领、按岗定制、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犹如一座坚实的桥梁,精准地连接起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界限。

“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产业需求,只有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行业场景和技术,他们毕业后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马波如是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与多家知名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为学生打造了一流的实训教学环境。

在他的引领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机会,还参与到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中来。而学校则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这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汽车专业群的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五年内,学生获得市级荣誉40余项,国家级荣誉20余项,世界级荣誉3项。其中,学生杨山巍、徐澳门和朱俊峰分别荣获第44届、第45届、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创新突破,攻克教学技术难关

作为一名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教育先锋,马波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学工具与设备革新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他研发的磁力贴车身测量尺,解决了传统测量工具操作繁琐、精度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测量尺在使用时,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整和校准,而且测量结果往往不够准确。”马波介绍道,“而磁力贴车身测量尺利用磁力吸附原理,操作更加简便快捷,能够大大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这一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除了磁力贴车身测量尺,马波还参与开发了虚拟仿真焊接设备。该设备技术领先,有效降低了实训成本和安全风险。“焊接实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马波说,“虚拟仿真焊接设备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焊接操作练习,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安全性。”这一设备被指定为国家级比赛专用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方面,马波引入世界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和虚拟仿真设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模、评、练”教学模式。“通过模拟世界技能大赛的场景和评分标准,让学生提前适应比赛的节奏和要求,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马波解释。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2020年,马波凭借这一模式获得了上海市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实践育人,培育顶尖技能精英

在课堂上,马波老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亲自示范每一个操作步骤,耐心地讲解技术要领。同时,他也是一位匠心精神的传播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情怀。“我希望学生们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热爱自己的职业,追求卓越。”马波说。

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创了“巧练 + 反思 + 攻破”培养法,手把手指导学生攻克车身修复中的复杂技术难点。

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近几年,他指导40余名学生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海市中华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世界技能大赛等。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多名学生在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练就了一手“精准修复”的硬功夫,成为行业认可的技术骨干。

除了指导学生竞赛,马波老师还带领团队完成了众多实践项目。五年内,他带领团队完成了1 + X证书制度试点、1 + X钣喷方向全国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现代学徒制等各项目50余个,完成市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完成市级课题1项,带领团队开发了世赛转化教材《车身修理》,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攻关克难,解决行业技术痛点

汽车车身修复领域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和复杂故障,如测量精度低、维修效率慢等。面对这些问题,马波总是能够迎难而上,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针对面板测量精度问题,马波通过不断试验,发明了利用低温热熔塑料制作样规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标准流程。“传统的测量方法误差较大,而低温热熔塑料样规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和面板形状进行定制,测量精度得到了极大提高。”马波介绍。这一创新成果将关键工序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改善了训练效果和比赛的公正性,赢得了专家和裁判的高度评价。

此外,马波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针对汽修行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深入研究。他改良的护目镜显著降低了切割时铁屑入眼的风险,设计的两种训练板件在全国多个院校和国家级比赛中得到应用。

薪火相传,弘扬工匠精神内核

马波不仅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还积极推广汽修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形式向更多人传递车身修复的知识和技能。

他开设讲座,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行业见解,激发学生们对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他参编多部专业教材,其中领衔开发的世赛转化教材《车身修理》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料。他还录制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车身修复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马波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鼓励他们追求卓越品质和技术精湛。“我告诉学生们,修复的不仅是车身,更是对品质的坚守。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汽车车身修复技师。”马波说。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

来源:周到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