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5G通信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人体健康和精密设备造成潜在威胁。当前,微波吸收材料(MWAMs)的设计多采用复合结构、异质原子掺杂、多孔构建或梯度组合等策略,但仍面临密度高、层间结合力弱、难以同时实现“轻、薄、宽、强”的吸收性能等挑战
随着5G通信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人体健康和精密设备造成潜在威胁。当前,微波吸收材料(MWAMs)的设计多采用复合结构、异质原子掺杂、多孔构建或梯度组合等策略,但仍面临密度高、层间结合力弱、难以同时实现“轻、薄、宽、强”的吸收性能等挑战。尤其是在军事等领域,亟需开发既能有效吸收雷达波又具备良好隔热性能的兼容隐身材料。
近日,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吴刚教授、陈思翀教授合作团队受植物叶片结构的启发,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无序表皮-有序核心”结构的超轻梯度纯碳海绵材料(O-CMS)。该材料通过梯度氧化辅助煅烧策略制备,避免了多层结构的高密度和弱结合问题,实现了超过99.9999%的微波吸收效率,最低反射损耗达-65.3 dB,有效吸收带宽覆盖整个Ku波段(6.62 GHz),并具备优异的热隐身性能,为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提供了新材料解决方案。相关论文以“Leaf-Inspired Hierarchical Carbon With “Disordered Skin-Ordered Core” Architecture for Compatible Radar-Infrared Stealth”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Xie Yangyang。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对比未经梯度氧化的碳化三聚氰胺甲醛海绵(CMS)与经过不同温度(100°C、150°C、200°C)梯度氧化处理后再碳化的O-CMS系列材料,发现O-CMS-150具有最优的微观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O-CMS-150保留了原始海绵的三维互联网络结构,并形成了丰富的通孔通道,有利于电磁波的多重反射与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一步揭示其具有明显的“无序表皮-有序核心”界面结构,表层为无序碳层,内部则为晶格间距略大于石墨碳的有序碳区域,伴有位错和空位缺陷,这些结构特征共同促进了电磁波的进入与耗散。
图1. a) CMS的非梯度结构制备过程与形成机制示意图;b) O-CMSs的梯度结构制备过程与形成机制示意图。 c1–c4) CMS、O-CMS-100、O-CMS-150和O-CMS-200的SEM图像。 d1–d4) CMS、O-CMS-100、O-CMS-150和O-CMS-200的高分辨率TEM图像。
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发现,O-CMS-150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191 m²/g)和分级孔结构,进一步增强了阻抗匹配和介电响应。拉曼光谱显示其缺陷程度显著高于C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材料中存在C、O、N元素,其中吡啶氮和吡咯氮有助于偶极极化,石墨氮则增强导电损耗。热重-红外联用(TG-IR)分析表明,梯度氧化引入了不同热稳定性的含氧官能团,影响了热解过程中气体的释放行为,进而调控了碳层的有序性和缺陷结构。
图2. a) 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b) 拉曼光谱;c) FTIR光谱;d) C1s、e) N1s和f) O1s的高分辨率XPS谱图;g) MS和h) O-MS-150的TG-IR曲线;i) MS-150和O-MS-150的XPS全谱。
在电磁性能方面,O-CMS-150在5 wt.%的低填充量下表现出极佳的介电损耗和阻抗匹配特性,其阻抗匹配比(|Zin0|)接近1,意味着绝大多数入射电磁波可进入材料内部并被有效衰减。其最小反射损耗为-65.3 dB,有效吸收带宽达6.62 GHz,性能优于多数已报道的碳基吸收材料和梯度吸收器。通过Cole-Cole曲线分析,其损耗机制主要包括偶极极化、界面极化和导电损耗。在雷达隐身性能方面,雷达散射截面(RCS)模拟显示,涂覆O-CMS-150的完美电导体(PEC)板的最大RCS降低值达31.88 dB·m²,显著优于多数同类材料。在红外隐身方面,该材料在80°C加热平台上放置120分钟后,表面温度仍低于40°C,表现出良好的隔热性能,这归因于其低导热系数(32.5 mW·m⁻¹·K⁻¹)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有效抑制热传导和辐射。
图4. a–d) CMS、O-CMS-100、O-CMS-150和O-CMS-200的Cole-Cole曲线;e) 预氧化温度与表面、内部有序度之间的关系;f) 有序度与阻抗匹配和衰减能力的关系;g) O-CMSs的电磁波吸收机制示意图。
图5. a) PEC的RCS三维模拟模型;b) 涂覆O-CMS-150的PEC模型(插图为雷达隐身涂层示意图);c) PEC与涂覆O-CMS-150的PEC的R模拟曲线;d) O-CMS-150与其它MWAMs的最大RCS降低值对比。
图6. a) O-CMS-150在不同加热时间下的热红外图像;b) 加热时间与样品温度关系曲线;c) O-CMS-150置于手上的热红外图像。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仿生梯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出具有优异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性能的纯碳材料,不仅为高效电磁吸收材料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多频谱隐身材料的发展奠定了实验与理论基础。未来,这一梯度氧化策略有望推广至其他多孔隐身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中。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