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80载光阴流转,汉中大地上那段军民共赴国难、浴血抗争的历史,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天汉儿女奔赴前线浴血奋战,这座陕南重镇更以后方基地的坚实臂膀,支撑起持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80载光阴流转,汉中大地上那段军民共赴国难、浴血抗争的历史,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天汉儿女奔赴前线浴血奋战,这座陕南重镇更以后方基地的坚实臂膀,支撑起持久抗战的脊梁。汉中及汉中人民以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在民族解放史诗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三篇章
汉中发挥着支撑抗战的后方重镇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汉中凭地理优势,成为抗战后方军事、文化教育、经济重镇,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军事重镇筑牢抗战防线
▲汉中民众在修建汉中机场 ▲汉中民众在修建汉中机场
1937年11月至1944年10月,日军共出动飞机575架次空袭汉中,炸死炸伤1249人,炸毁房屋2689间。昔日的街巷沦为焦土废墟,伤者血肉模糊的惨状触目惊心。为应对空袭,汉中修建防空洞32处,总面积4376.87平方米,其中坑道式砖石结构3972.96平方米,分布于今汉台区河东店、石堰寺及城区,用于人员隐蔽和储存武器弹药,各县区建立防空情报机构,保障后方安全。1931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在汉中地区修建了城北十里村、城内北校场、南郑西郊(今汉台区城西)、勉县仓台堡、城固五渠寺(今柳林镇)5处飞机场。这些机场成为中美空军出击的基地,守护着后方的空中安全。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校本部及第十四期3个大队学员迁至汉中石堰寺,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为抗战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汉中通过构建坚实的防空与军事防御体系、提供重要的机场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军事人才,充分彰显了作为抗战后方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文教重镇存续科教文脉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师生跋涉千里来到汉中
抗战时期大量文教单位和学术名流的迁入,使汉中的文化教育得到空前繁荣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汉中一时间成为抗战后方的文化教育重镇。平津沦陷后,一批文化机构和戏剧家、音乐家、画家迁来汉中,故宫国宝辗转前来避难,国际电讯台和陕西广播电台相继建立,爱国将领在张良庙留下墨宝明志抗日,天汉大地建立了许多话剧社、美术社。汉中城乡经常举行各类演艺和画展,散发宣传抗日的画报和漫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抗战文化。同时,由华北地区5所南迁高等院校组成的西安临时大学因日寇逼近于1938年春迁来汉中,改组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41年5月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也迁来汉中。1938年,山西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八服务团和太原第七中学、西安高级中学等迁至洋县,北平文治中学、西安乐育中学等一批学校迁驻城固,数十所中学及机构相继从沦陷区迁来。民族危亡之际,汉中为颠沛流离的众多高校师生、知名学者和文化名流提供了庇护之所。八年抗战,西北联大及分立院校在汉中及西北地区汇聚505名教授、1489名员工,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9257名学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为抗战和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延续发展储备了人才。1939年在汉中成立的西北儿童教养院,收纳近3000名沦陷区难童,于右任曾题联“天留余地开新运,人以无私致大同”,见证教育在战火中的坚守。
(三)经济重镇保障战时供给
▲西京电厂汉中分厂大门
沦陷区工厂内迁及汉中本地企业兴建,加上农业水利设施修建,推动了战时经济发展,使汉中成为支撑抗战的经济重镇,为前线输送大量军粮、军服、军火及其他物资。1936年,迁建在城固的西北兵工厂分厂年产轻机枪3000挺及大量弹药。1939年,在南郑开办西北颜料厂,利用本地五倍子、橡碗子等原料染制军服。西京电厂汉中分厂1940年发电,后逐步扩容保障照明与生产。为保障军事材料钢铁供应,汉中先后建立同生铁厂、裕华铁厂、南郑铁厂、高河铁厂等30多家铁厂。1943年留坝、略阳、西乡、镇巴4县产生铁130.36万市斤,占全省79.8%。此外,益汉火柴公司、三秦面粉公司、民生煤矿等数以百计的工厂与4200余家手工作坊,让汉中经济走在西部地区前列。交通建设方面,1935年西汉公路、1936年川陕公路、1939年汉白公路、1940年南石公路相继通车,另有留坝、褒城、南郑、城固的县级公路开通,这些公路成为连接西南、西北大后方与中原、华中、华北战场的重要通道,保障了大批兵员及军事物资的运输。农业生产上,1938年起,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陆续修建,提升了汉中粮食产量,为抗战前线供给大量军粮。黎坪垦区在安汉主持下,以黎坪镇为中心,涵盖汉中南郑、褒城、宁强及四川广元、南江5县山区,至1942年夏,加上本地山民,人口近10万,收容难民3万余人,垦荒6万多亩,建房7000余间,不仅自给自足,还为抗战提供了粮食支援。
80年前,汉中儿女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决绝,在抗战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中共汉中组织领导的救亡运动,到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再到后方重镇的坚实支撑,这些历史事实共同构成了汉中抗战的完整图景,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铭记这段历史,既是对牺牲者的缅怀,对和平的珍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来源:汉中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