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小”法庭助推基层“大”治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8:44 1

摘要: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单位,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湖北省孝感市两级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机制建设上谋篇布局,在平台搭建上协同联动,在服务延伸上精准发力,让“小”法庭在基层治理“大”格局中绽放异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单位,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湖北省孝感市两级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机制建设上谋篇布局,在平台搭建上协同联动,在服务延伸上精准发力,让“小”法庭在基层治理“大”格局中绽放异彩。

旧貌换新颜,法庭展新姿

1月18日,云梦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审判综合楼建设项目破土动工,这是孝感法院又一家高标准建设的人民法庭。

城关法庭成立于2007年,其位于云梦县李岗路的老办公楼占地5.08亩,建筑面积1425平方米,不少群众抱怨过法庭房屋老旧、门前拥挤、通行不便等问题。

“新办公楼按照一类人民法庭标准建设,预计今年12月可以完工交付使用,这个服务群众近18年的老办公楼就要完成历史使命了,我们是既期待又不舍。”城关法庭庭长黄建平表示。

孝感法院的“法庭蝶变”,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地方自我革新,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高位推进。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湖北省委、省人大先后就推动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孝感法院抢抓历史机遇,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统筹推进人民法庭职能优化和布局调整,全市实际运行的45家人民法庭全面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同时,全市设立法官工作室77个、诉讼服务站63个、巡回审判点90个,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庭、室、站、点”四位一体司法服务网络全覆盖。

“我们既是定分止争的裁判者,更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法庭建设不是简单的盖楼装修,而是要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肖保国介绍,孝感法院因地制宜实施“一庭一策”,将11个城区、城郊法庭逐步转型为婚姻家事、劳动争议、交通事故、金融商事、涉军维权等专业化法庭。其中,城关法庭作为少年家事专业法庭,深入探索“三审合一”综合审判路径,49名失足少年在“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法情相融、多策并举”的特色少年审判之路中重获新生。

孝感法院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力量,相继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法庭干部培养使用的意见(试行)》等多个文件,建立党组会定期研究、班子成员联系包保、法庭干部交流等机制,有力推动解决人民法庭“人财物”保障难题。近年来,全市法院向人民法庭增派干警88人,选派15名“90后”干警担任法庭庭长,7家人民法庭、18名法庭干警荣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人民法庭已成为干警成长的“练兵场”。

联动解纠纷,矛盾不上交

“感谢法官和人大代表的用心调解,我们竭尽所能给受害人家属交代的同时,自己心里也终于踏实了。”3月24日,在安陆市人民法院巡店人民法庭,被告张某的家属由衷地对该案承办法官沈杰说道。

2025年年初,一起交通事故打破了这两个家庭的平静——张某驾驶小型轿车与同向行走的行人马某相撞,马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张某弃车逃逸,后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交警部门作出事故责任认定:张某应承担此事故的全部责任。肇事车辆虽投保了交强险和商业险,但保险公司以“逃逸属免责条款”为由拒绝进行商业险赔付。痛失亲人的马某家属悲愤交加,起诉至安陆法院,要求张某赔偿各项损失合计65万余元。

通过“背靠背”沟通,沈杰很快发现了案件症结:马某家属坚持索赔,但张某家境普通,确实无力承担交强险范围外的高额赔偿。

为实质性化解矛盾,沈杰随即启动了“站庭联动”工作机制,将庭审现场搬到当地村委会,并邀请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参与案件调解。通过法官“说法”,代表“说理”,村干部“说情”,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25万元赔偿款的调解协议。两天后,张某家属带着多方筹措的25万元现金来到巡店法庭,将赔偿款当面交付给了马某家属。

2023年5月,孝感市人大常委会与孝感中院在湖北省率先建立人大代表“家站”与人民法庭联动工作机制,聚焦源头治理、非诉解纷、群众工作、普法宣传等方面进行联动,为基层社会治理聚能赋力。

“过去单打独斗,现在握指成拳。”孝感中院民一庭庭长吕波介绍,全市人民法庭与222家人大代表“家站”已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和服务活动557场次,通过“代表说理﹢法官释法”这把“金钥匙”,有效化解矛盾纠纷832起。

一个法庭就是一个矛盾化解枢纽。近年来,孝感法院充分利用人民法庭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人大代表“家站”等单位建立健全“法庭﹢N”联动机制,致力打造孝感特色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24年,全市人民法庭共审结案件19965件,调撤率达46.40%。

司法暖民心,治理有温度

作为群众身边的司法力量,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5月15日一大早,大悟县人民法院大新人民法庭干警就来到大新镇十墩村村委会,搭设起法律咨询服务台,向闻讯前来的村民发放宣传资料,并结合婚姻家事、邻里矛盾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用方言为村民讲解民法典知识,耐心细致地解答村民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

“通过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法律知识真正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司法服务就在身边。”一名前来咨询的大爷这样感慨道。

既要办好案件,更要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普法场景每月都在孝感各村镇上演。干警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社区,坚持开办“法庭夜校”“法治讲堂”,通过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巡回审判、便民解纷等工作,将法治种子播撒在群众心间,将司法服务嵌入基层治理肌理。

“‘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干警们的干劲更足了。我们积极探索打造‘三端共治’模式,形成‘前端联调防未病、中端解纷治已病、末端处置防病变’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努力实现‘预防在先、发现赶早、化解化小’的治理效果。”大新法庭负责人江丽介绍,2024年,大新法庭先行调解案件143件,案件调撤率达54.15%,大部分矛盾纠纷实现了案结事了。

创建成效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具体实践和成效上。2024年以来,全市人民法庭开展普法宣传386次、巡回审判267次,发送司法建议40份、诉情通报95份,参与创建“无讼村(社区)”31个,在“家门口”化解矛盾纠纷2.6万件,在基层治理中努力书写一份“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司法答卷。

向基层下沉,向末端发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孝感法院正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以规范化建设筑牢根基,以协同化机制凝聚合力,以精准化服务浸润民心,努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司法品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强劲的司法动能。(记者 蔡蕾 通讯员 李洁 郭嘉华)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