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如何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如何在中学阶段就为学生播下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种子?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如何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如何在中学阶段就为学生播下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种子?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盛夏,北化附中的三名学子走进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跨越中学与大学边界的深度学习之旅。这不仅是一次超前的教育实验,更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标志着“大学+附中”协同育人模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落实。
学校高一同学陈皓、高二同学赵午林与石一磊在曹鹏飞教授、李韦伟教授的专业指导下,在硕士生、博士生师兄师姐的悉心陪伴下,不仅收获了扎实的实验知识与技能,更在心中种下了热爱科研、追逐梦想的种子。
此次暑期实验学习活动,是北京化工大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化与附中教育合作的重要举措。大学高度重视附中同学的成长与发展,从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到学习生活,都进行了精心规划与安排,为同学们打造了一场高质量、有深度的科研启蒙之旅。当同学们踏入现代化的实验室,看着精密的实验仪器、整洁的实验台面,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师兄师姐们化身 “小老师”,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原理,手把手指导同学们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大家快速适应实验室环境,克服初次接触专业实验的紧张与陌生。
在曹鹏飞教授和李韦伟教授的指导下,三位同学围绕不同的实验课题展开探索。在教授的鼓励下,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与教授、师兄师姐交流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深化对实验课题的理解。
学生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
为期一周的实验学习,让三位同学感慨万千。陈皓同学记录到:“第一次亲手调试分液漏斗时,手指总按不稳活塞,乙醚的蒸气刺得眼眶发酸。老师走过来,握住我的手示范:‘分液像沏茶,急不得。’当看到淡黄色的有机相缓缓与水相分离,像被无形的手切开的彩虹,突然懂了课本里萃取二字的分量。那些曾觉得枯燥的原理,在液体分层的瞬间有了生命。实验室的角落总堆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通风橱里飘出若有若无的气味,师兄师姐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图谱皱眉——这里没有偶像剧里的光鲜,只有重复的试错和耐心的等待。老师说:‘好的实验数据,是用十次失败铺出来的。’看着他们记录数据时专注的侧脸,忽然明白,科研者的坚守,才是实验室最亮的光。”
学生与李韦伟教授和曹鹏飞教授合影
在问到赵午林同学对本次实验活动的感想时,他侃侃而谈,难掩激动:“大学课题的毕业论文,不再是高中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而是一场从‘问题提出’到‘解决方案’的完整探索。当我们跟着飞飞博士,以及师兄师姐解析‘被动辐射降温材料’的研究逻辑时,才真正理解‘科学不是背公式,而是解决实际问题’。我离开实验室时,满墙的实验装置与玻璃器皿在灯光下依旧冷峻,但我的内心却燃烧着热情。”
石一磊同学则在本次实验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思维模式的转变:“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再是学习的全部,而被动的接受来自课本和老师传输的知识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所以自己寻找文献,自己学习的主动探索变得尤为重要。从课题选择到原理解析,从尝试复刻到原创反应,化学反应原理不再只是一行行的方程式,而是解决课题的钥匙。”在实验的最后一天,他有幸参与到师兄师姐的组会讨论中去,他意识到:化工研究不只是多学科的联合,更是知识与现实的联合,学习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了解知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把不完美的事物变成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这次深度体验让他们明白:科学是充满温度的探索——它需要严谨的思维,需要耐心的实践,更需要对现实的关怀。高中生的他们,或许还无法完全理解大学课题的深度,但这次经历让他们看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探索世界”;科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脚踏实地的改变”。当他们在实验室里触摸到那些装置与数据时,其实已经在触摸科学的脉搏,触摸未来的模样。愿他们都能带着这份热情,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让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思考,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也将继续深化与大学的合作,不断探索多元育人新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来源:苍客公考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