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路相逢同路行,同路进山我毋怕……”近日,在悠扬的龙南客家山歌声中,记者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科发的工作室。这位80岁的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满腔的热情,将客家山歌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山路相逢同路行,同路进山我毋怕……”近日,在悠扬的龙南客家山歌声中,记者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科发的工作室。这位80岁的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满腔的热情,将客家山歌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龙南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龙南客家山歌以即兴创作、方言演唱为特色,旋律优美、歌词质朴,记录客家人劳动、生活的鲜活场景,蕴含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被誉为“穿越千年的声音”,现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轻时听堂叔陈爱泉唱山歌,像清泉流过心田,再也忘不掉。”陈科发回忆,那时起,他就开始学唱客家山歌。2009年,他放下经营多年的花卉生意,走遍龙南17个乡镇,翻山越岭寻访老歌手,收集整理1300余首原生态山歌。根据山歌手的演唱,编辑整理了70多首客家山歌曲谱。为记录渡江镇一名老歌手的唱腔,他三顾茅庐,最终在其深山采药途中“截住”对方。这份执着,让他成为龙南最完整的“山歌活档案”。
面对山歌传承人老龄化困境,陈科发组建桃江农民山歌剧团,带领村民将山歌搬上舞台。他创新性拍摄山歌短剧、微电影《杨梅红》《客家刘三妹》、民歌、童谣等90余部(首),让这一古老艺术登上赣州春晚,并通过网络走向全国。“传统山歌要传承下去,必须和当代人对话。”陈科发说。
在龙南市文化馆的支持下,陈科发建立“四代同堂”传承梯队:从“50后”到“10后”的30余名徒弟中,“80后”赖苏婷将山歌融入流行音乐,“05后”邹静雯带着山歌走进校园。“年轻人一开嗓,山歌就有了未来。”陈科发笑道。
近日,龙南市举办客家山歌专题培训,从发声技巧到文化内涵,陈科发悉心指导学员。“山歌是客家人的‘生活史’,砍柴、采茶、嫁娶都在调子里。”学员袁姝丽感慨。结业仪式上,龙南市文化馆馆长李仲表示,“非遗保护既要原汁原味,也要破圈传播。”
客家山歌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龙南客家山歌已被纳入当地中小学美育课程。陈科发常对徒弟们说:“山歌是长在泥土里的,根扎得深,树才能高。”在这位八旬老人心中,比“山歌大王”的赞誉更珍贵的,是千年歌声永远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