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租界里,一栋老式石库门建筑的阁楼上,隐约透出微弱的光亮。李白蹲在狭小的空间里,戴着耳机,手指熟练地敲击着电键。滴滴答答的声音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几乎微不可闻,却承载着关乎抗战大局的重要情报。
1942年,深秋的上海。
深夜的租界里,一栋老式石库门建筑的阁楼上,隐约透出微弱的光亮。李白蹲在狭小的空间里,戴着耳机,手指熟练地敲击着电键。滴滴答答的声音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几乎微不可闻,却承载着关乎抗战大局的重要情报。
"滴滴答,滴滴滴答..."电波穿过漆黑的夜空,将日军在华东地区的兵力部署情报发往延安。
突然,楼下传来三声轻微的咳嗽声——这是妻子裘慧英发出的警报信号!
李白迅速但有条不紊地结束发报,拆解发报机,将零件藏进特制的墙洞。刚掩盖好痕迹,楼下就传来粗暴的敲门声和日语呵斥声。
"开门!日本宪兵队检查!"
裘慧英镇定地打开门,几个日本宪兵闯了进来。为首的军官用生硬的中文问:"为什么这么晚还不睡觉?"
"先生在给孩子温课,"裘慧英指着桌上的课本,"马上就要考试了。"
李白从楼上下来,故作惊讶:"太君,出什么事了?"
军官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房间:"附近发现可疑电波,我们要搜查。"
这是半年来的第三次突击检查。李白心中明白,日本无线电侦测车正在逐步缩小范围,这个地方已经不再安全。
果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日本宪兵的搜查越来越频繁。有时甚至在半夜突然闯入,测量发报机的余温,检查电表用电量。
"我们必须转移了,"一天深夜,李白对妻子说,"日本人的侦测技术越来越先进了。"
裘慧英担忧地看着丈夫:"可是你的肺病越来越重,需要静养..."
"个人的病痛算不了什么,"李白摇摇头,"重要的是保证电台的安全。"
经过周密准备,他们搬到了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的一处僻静弄堂。新据点经过精心设计:发报时间改在凌晨四点,这是一天中敌人最松懈的时刻;发报机功率降低到15瓦,虽然传距缩短,但更难被侦测。
然而,危险还是降临了。1942年9月,日本无线电专家研制出新型侦测设备,能够精确定位地下电台的位置。
一个雨夜,李白正在发送重要情报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警笛声。声音由远及近,明显是朝着这个方向来的!
"慧英,准备撤离!"李白冷静地说,但手指依然稳定地敲击着电键——情报还差最后一段。
裘慧英迅速将重要文件塞进特制的双层锅底,然后抱起熟睡的孩子。
警车已经在弄堂口停下,脚步声纷至沓来。
"快走!"李白发送完最后一个电码,迅速拆解发报机。
就在他们准备从后门撤离时,发现那里也被宪兵封锁了。
"从屋顶走!"李白当机立断。
他熟练地挪开一块天花板,先将妻儿托上阁楼,然后自己也爬了上去。他们在狭窄的夹层中匍匐前行,终于通过邻居的阁楼,转移到另一条弄堂。
这次惊险的逃脱让李白意识到,传统的发报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越来越严密的侦测。他开始了技术革新:制作可快速拆装的"便携式"发报机;研究突发式发报技术,将发报时间压缩到最短;甚至尝试用收音机改装成发报机。
最危险的一次任务发生在1943年初。党组织急需获取日军"清乡"计划的详细内容。这份情报关系到我抗日根据地数万军民的安全。
通过内线,李白得知这份计划锁在日军司令部机要室的保险柜里。唯一的机会是周末晚上,当大多数军官都去参加舞会时。
那天晚上,李白化装成电工,凭借伪造的证件混入司令部。在内应帮助下,他进入机要室,用特制相机拍摄了"清乡"计划。
然而就在他准备撤离时,突然遇到临时检查!一个日本军官要求检查他的工具包。
千钧一发之际,李白故意打翻一旁的消防沙桶,趁着混乱将微型胶卷藏入沙中。
"八嘎!这么不小心!"军官怒斥道。
李白连连道歉,假装整理工具,实际上是在做标记,方便事后找回胶卷。
这次获取的情报极其重要,必须立即发出。但日本人的无线电侦测网正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太危险了,"裘慧英担忧地说,"等风头过去再发吧?"
"不行,"李白坚决摇头,"晚一天,就可能多牺牲很多同志。"
他选择在最不可能的时间——中午十二点发报。这个时间敌人防备最松,但风险也最大:白天发报更容易暴露。
果然,发报进行到一半时,李白听到了熟悉的警笛声。这一次,敌人来得比以往更快!
"你们先走!"李白对妻子说,"情报必须发完!"
裘慧英知道丈夫的脾气,含着泪带孩子先行撤离。
李白继续沉着发报,直到确认延安已经接收完毕,才开始拆解设备。但这一次,他晚了一步——日本宪兵已经包围了整栋房子。
1943年5月,李白被捕了。
在宪兵队的审讯室里,敌人用尽各种酷刑,想要撬开他的嘴。老虎凳、电刑、辣椒水...但李白坚不吐实。
"说!你的同伙还有谁?密码本在哪里?"审讯官咆哮着。
李白抬起头,脸上血迹斑斑却目光坚定:"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最残忍的是,敌人当着他的面折磨裘慧英和孩子,想逼他就范。看着妻儿受苦,李白心如刀绞,但仍然咬紧牙关。
"慧英,对不住你们了..."深夜,在牢房里,他喃喃自语,"但我不能背叛组织,背叛国家..."
由于李白守口如瓶,敌人始终无法获得确凿证据。加上党组织的多方营救,半年后,李白终于获释。
出狱后,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肺病日益严重。但当组织问他是否需要休息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继续工作。"
此后的日子里,李白拖着病体,继续战斗在无形的电波战中。他改进了发报技术,培训了更多报务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8月,当日寇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李白正躺在病床上。他虚弱地问:"胜利了?"
"胜利了!"裘慧英含着泪回答。
李白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好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然而,和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解放战争爆发后,李白再次披挂上阵,继续用电波为革命事业奋斗。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正在发送淮海战役的重要情报时,再次被国民党特务侦测定位。这一次,他没能够逃脱。
在最后的时刻,他镇定地发送完最后一段电文,并加上特殊的结束符号——表示"永别了"。
1949年5月7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
他没能亲眼看见新中国的诞生,但他用生命守护的电波,却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空中。
今天,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当我们在课本上读到李白的名字时,请不要忘记: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声地战斗在看不见的战线,用智慧和生命,铸就了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电波永不消逝,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冰冰回味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