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秋季开学季,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一年级新生名册中出现"扶苏""知潼""邕熙"等古风名字,标志着持续十余年的"子涵梓萱"命名潮正式退场。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新生儿名字中高频字"梓""涵""轩"的使用率较2015年下降62%,而"知""砚""
2025年秋季开学季,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一年级新生名册中出现"扶苏""知潼""邕熙"等古风名字,标志着持续十余年的"子涵梓萱"命名潮正式退场。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新生儿名字中高频字"梓""涵""轩"的使用率较2015年下降62%,而"知""砚""禾"等新晋热门字的使用量同比增长380%。
这一现象折射出90后、00后新生代父母的价值取向转变。经历过"子涵梓萱"重名困扰的年轻家长,正将命名重点转向文化溯源与个性表达。浙江大学社会学系2024年调查显示,78%的受访家长在取名时会查阅《诗经》《楚辞》等典籍,其中23%会直接采用典籍出处。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近三年古典名引用咨询量激增5.3倍,反映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值得关注的是,新晋热门字在词义指向上呈现去宏大叙事特征,"禾""安""米"等具象字使用量较五年前增长217%,这与社会心理学界提出的"Z世代去符号化思潮"形成呼应。
社会传播机制的变化加速了命名迭代周期。短视频平台上,"诗意取名"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47亿次,古风姓名制作教程获赞超6000万。北京语言大学监测发现,近三年新生儿四字名占比从0.8%上升至3.6%,"李马晨曦""王林知夏"等结合父母姓氏的创新形式渐成趋势。这种转变也带来新的社会适应问题,广州越秀区某小学出现"知夏(春)""知夏(秋)"的班级标注方式,教师群体呼吁建立姓名文化引导机制。
命名潮的更迭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心理的晴雨表。当前转向既包含对同质化命名的审美反叛,也映射出数字原住民的文化自信建构需求。但需警惕过度追求独特性导致的生僻字滥用问题,教育部2023年已对姓名用字规范作出修订建议。命名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需要在个性表达与社会共识间寻求平衡,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也是对新时代文化认同的生动诠释。
来源:虎士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