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队长”颜冠英:20年熨衣工,到48岁辞职拍戏,现在大器晚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7:05 1

摘要:1946年冬天,济南郊外的院落连砖头都冰凉。院墙剥落了,泥地裸露着,风透过门缝钻进来。婴儿啼哭没醒过来谁去抱,四下无人。他叫颜冠英,此时才刚出生——他的未来没人关心。那个战争磨碎的时代,精准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会留下名气。贫寒和孤独总是触手可见,反复横跳在每

1946年冬天,济南郊外的院落连砖头都冰凉。院墙剥落了,泥地裸露着,风透过门缝钻进来。婴儿啼哭没醒过来谁去抱,四下无人。他叫颜冠英,此时才刚出生——他的未来没人关心。那个战争磨碎的时代,精准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会留下名气。贫寒和孤独总是触手可见,反复横跳在每个人的命运边界?

颜家的八旗背景原本算体面,可历史就喜欢给人开玩笑:清朝倒了,他们家变得不入流。荣耀很快翻篇,湿重的困苦像麻袋砸下来。在艰难里,父母带着他逃去了熙熙攘攘的北京。关心的是活着,不是身份!

西单破瓦房给他们遮了风。这房子破得不像话,有些人路过都不屑瞧一眼。可一家三口把这儿当唯一的窝,哪怕漏雨,哪怕每晚都冷得想问天:“这生活还有尽头吗?”他的父亲——也叫颜冠英,现在只好在红星洗染店找活干。工资低得只能勉强糊口。能有份收入算是恩赐?

熨衣工的生活枯燥,工作量大到累极。一天又一天,如同没有格局的流水线。二十年里,时间像裤缝一样直挺挺地过去了。颜冠英并没有从小就认命,他利用碎片时间琢磨写作。努力有时候像徒劳,可他不服气——“我失败了太多次,总不能就这样吧!”他常常又自己打脸,刚说“坚持就有希望”,下一秒怀疑“或许根本没用?”

那一年,48岁的他忽然迎来变故。洗染店公司大规划,要求他转去澡堂打杂。专业技能没人认了,连自尊也踩在脚下。颜冠英没忍,他辞了职,回家失业。原本期待的稳定生活一夜梦碎。他开始瞎琢磨,“是不是我还应该有别的可能?”可转念一想,这年纪了,真的还能换路吗?

命运其实并不总把门关死。有一天,有位戏剧导演在某刊物读到他的文章,被吸引了。看过文章后,导演感兴趣,觉得这作者有点意思,不是随便写写的料。“让这个人来试演员,怎么样?”导演嘀咕了几天后,真的来找了他。颜冠英受宠若惊,“我没演过戏,这玩意我能上手?”

还是硬着头皮试了。头一回站在舞台前,他感觉浑身都别扭。可表演这东西,不一定天生就差。慢慢的,他练习,他琢磨,“这感情怎么进?”没啥高深理论,但他愿意磨。他开始在剧团里摸爬滚打,折腾几年,日子紧巴巴。但是机会来了也别总犹豫,谁不是先丑后熟的?

后来英达导演找到了他。2002年,《候车大厅》剧组就留意到他:有点意思,特别朴素又不失幽默。他演了孙瞎子,观众觉得他“丑得可爱”,演员圈里也传开了。英达一见如故,两人还合得来,成了朋友。饭桌上永远热闹,这种相处方式不合常规,但真挚。这种关系不是随便哪段时间都能复制。

两个男人频繁联络,话题杂乱,有时候笑到桌子都快掀翻。2004年有了《候车室的故事》。和英达一起再合作,默契比头回强了不少。英达觉得“这家伙真行”,戏路宽,潜力大,于是特别愿意让颜冠英演自己剧里重要角色。机会红利,慢慢累计下来,有时也不是自己努力就能争来的。

不过,导演和演员的友谊怎么讲呢?偶尔也会有点心结。谁都明白,这世道多的是机遇和运气,不光看情商,也得瞧耐心,可惜了天赋被埋没太久。颜冠英有几部戏因不可抗力被换下过,他直说那阵子“活得像玩笑”,但转过头来又愿意拉自己一把。过度悲观,后来也就变成了段子,明明受伤,却能自嘲。

1999年英达进了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开始攒情景喜剧资源。2006年,《地下交通站》筹备。选角时,英壮、宋丹丹、王奎荣都在备选名单。卡壳了很久,谁都合适又都不太合适。一次饭局,英达看到颜冠英,突然灵感大爆发:“这家伙就应该演‘贾队长’,就得他来!”话说出口,现场有点冷场,但英达坚持己见。

试镜之后,颜冠英的“汉奸贾队长”活灵活现。英达觉得,这角色就得这么又贪又滑,看着不讨人喜欢反倒笑出声。剧本原本没这么安排,英达把他的日常梗都塞进去了。剧里那些“贱兮兮”的对白,其实跟生活里的颜冠英有不少影子。有一场戏,他边摸鼻子边偷笑,观众不喜欢他但却又不舍得骂。

2007年《地下交通站》播出,火了。数据很真实,央视收视率一度超过2.1(权威统计,2007年媒体公开报道),各大视频网站回放次数破三百万。当年全国搞情景喜剧的剧团,人人都在讨论“贾队长”。业内评价说“他成了剧的魂”。即使剧里正面角色很多,但观众注意力都被他吸引过去。

有些剧评人觉得,“贾队长”太有搞笑特质,甚至抢了所有主角的风头。不是最美型,也不是最正派,却让人记住了。有人还拿他和那年代其他反派做对比,觉得“贾队长”反而更加真实。是这样吗?可也有人觉得,喜剧的火爆其实不是靠角色,而是整体故事和环境带动。观点不一致很正常,现实总比剧本复杂。

真实生活里,颜冠英并不总是那么自信。他的家庭也很难说完美。事业爬坡期,妻子突发抑郁症。他每天忙完演戏,还得照顾妻子。起早做饭,晚上按摩,陪着聊天。女儿上学,家里琐事一堆,累了就忍着。他试了很多法子,有时也觉得没用。只有一点,他发现妻子看他演那些滑稽怪角时会笑,“至少有一件事能让她高兴”。所以他宁愿被人吐槽,也坚持演喜剧戏路。

这一年里,他白天练角色,晚上哄妻子,觉得自己像两个人。有人说这种坚韧成就了经典,但也有同行觉得,其实他是被生活逼的走上这条路,“不是天选,也是没得选”。有时候说起来,他自己也一脸复杂,“其实我并不伟大,我就是觉得这日子必须咬住不撒手!”这种近乎自虐的想法,偶尔也流露出来些许自卑。

说他善良吧,是的——可是又常常被误解。外表丑,心里明亮;工作时高调,回家不愿多话。他去社区帮忙,关心弱势群体,做慈善,捐款。可这些举动,有时没什么回报。参加公益时,他也曾被质疑“是炒作还是真心?”一时之间,声音不一。谁能站在别人角度真正体会?他自己说,“愿大家冷静点,别总给我扣帽子。”

这些年来,颜冠英在小区里如常生活。电视里角色红极一时,现实中却不愿抛头露面。有人赞他一夜成名,但他自己却说,“其实我更愿意安静。”有邻居形容他,拉着拖鞋去买菜,看着跟普通老人一样。名气和生活分离,有时真的说不清哪个更重要,他觉得有钱没钱,日子都是自己的。

但也没那么简单。有次他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不认为成功就是满足。他觉得火了其实也没啥意义。“我挺普通的,成功不成功不重要。”后来又有人问他,要是再年轻一次会不会选演员这个路?他犹豫了很久,“说不准吧,可能还是会熨衣服。”这前后话,听着都有点矛盾!

74岁那年,他彻底淡出了戏圈。过起低调日子,也不再频繁出现在聚光灯下。过去那些观众记住的,是贾队长逗笑的样子,是他在电视上做出的每个怪表情。有人说他代表了平民逆袭,有人说这里只是运气使然。其实,戏里戏外本没有那种清晰归类。人生哪有绝对标准?

有个细节值得关注,网络公开报道称颜冠英晚年并不富裕,但他不在意。他觉得人的价值不是用成就来衡量。演一场好戏,挣一份热饭钱,比啥都实在。也许真想明白了,每份艰难都藏着转角。颜冠英没把自己当传奇,他只觉得自己没白活——很多努力,只是为了那个家,还有那些身边需要笑的人。

他的故事不算励志,但也不失真。他不是为了成为名人才坚持,而是走出来才有了名气。功成名就总有得失,并不都是外人想象的顺风顺水。颜冠英之后,类似的经历再出现吗?想想,也不一定。

他的人生轨迹,就是这样有缺口,又说不清彻底的合理。只剩过去那些角色依旧留在每个人眼里,偶尔开启一场轻松的回忆。至于成功还是失败、坚韧还是无奈,每个人看法都不同。

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故事。

来源:云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