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范仲淹学写“有情”的作文》教学设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6:49 1

摘要:提问互动: “同学们,如果这次月考成绩出来了,你考得特别好,满分!放学回家的路上,你看到天上的云、路边的树,会觉得它们像什么?如果考砸了,被老师批评了,再看同样的云和树,又是什么感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岳阳楼记》中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并运用“先叙事后写景,由景生情”的基本作文结构。

能够围绕一个核心情感,选择并描写相应的景物。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范文拆解、句式仿写、段落练笔等阶梯式训练,降低写作难度。

学会运用“情感词汇库”和“五感观察法”来丰富描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兴趣。

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叙事-写景-抒情”的段落结构。

难点: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避免景、情分离。

三、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岳阳楼记》节选片段、微课视频(讲解“五感法”)、范文《雨后的操场》、《一碗鸡蛋面》。

学生:熟读《岳阳楼记》第二至四段。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破解“有情”密码

(一)导入:从生活情境切入(5分钟)

1. 提问互动: “同学们,如果这次月考成绩出来了,你考得特别好,满分!放学回家的路上,你看到天上的云、路边的树,会觉得它们像什么?如果考砸了,被老师批评了,再看同样的云和树,又是什么感觉?”

2. 学生自由回答: (预计会有“云像棉花糖”/“树在为我鼓掌”和“云灰蒙蒙的”/“树也耷拉着脑袋”等不同答案)

3. 教师小结: “看,同样的景物,心情不同,感受就完全不同。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就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学一招,如何把这种感受写到作文里。”

(二)范文探秘:拆解《岳阳楼记》(15分钟)

1. 温故知新: PPT展示《岳阳楼记》第三、四段,师生一起朗读。

2. “找一找”活动:

“请找出叙事句?” (明确:如“登斯楼也…”——叙事,交代了人物和事件)

“请找出写景句?” (明确: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景,描绘了看到的画面)

“请找出抒情句?” (明确:如“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抒情,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3. 绘制写作密码图: (板书或PPT动态演示)

`一件事 → 看到的景 → 生出的情`

(叙事) → (写景) → (抒情)

教师强调: “看,范仲淹不是凭空抒情,而是先讲了一件什么事(登楼),再写看到了什么景,这些景立刻触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最经典也最好学的写作思路!”

(三)小试牛刀:句式仿写练习(15分钟)

任务: 完成以下两个句子的仿写,强化“事-景-情”的逻辑链条。

1. 范例: (叙事)当我考试失利时,(写景)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玻璃上,(抒情)我的心情也变得湿漉漉的。

2. 仿写一: (叙事),(写景),(抒情)。

3. 仿写二: (叙事)体育课上,我终于赢了这场比赛,(写景),(抒情)。

【设计意图】 将宏大的写作目标拆解成单一的句子练习,让基础弱的学生也能立刻上手,获得成就感。教师巡视指导,挑选优秀例句进行展示。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今天学习的核心结构,布置作业:回忆一件最近让你开心或难过的小事,并尝试用“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写一个核心段落。

第二课时:我是小作家

(一)升格训练:让景物“活”起来(10分钟)

1. 难题破解: “很多同学说,我知道要写景,但只会写‘天很蓝’‘树很绿’,怎么办?”

2. 传授法宝一:“五感法”

视觉: 不只是颜色,还有形状、姿态、动静(如:夕阳像咸蛋黄,慢慢沉入山的碗里)。

听觉: 声音(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小鸟清脆的鸣叫)。

嗅觉/味觉: 气味(如:雨后泥土的清香,妈妈饭菜的香味)。

触觉: 温度、质地(如: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背上,冰冷的雨点打在脸上)。

播放微课视频,直观学习“五感法”。

3. 传授法宝二:“情感词汇库”

开心: 愉快、雀跃、心花怒放、像喝了蜜一样

难过: 沮丧、失落、鼻子一酸、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提供词汇表,让学生抄录积累。

(二)范文引路:学习小伙伴的作文(10分钟)

赏析教师下水文或同年级优秀习作《雨后的操场》或《一碗鸡蛋面》。

赏析时思考:

1.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哪些句子是写景?用了什么感官?

3. 最后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写作实践:完成我的作文(20分钟)

1. 出示作文题目(三选一,降低难度):

《那一刻,我真______》 (补充一个情感词,如:高兴、感动、委屈)

《不一样的________》 (补充一个景物,如:雨天、清晨、窗口)

《一碗_______的温情》 (补充一种食物,如:面条、粥、饺子)

2. 提供写作提纲支架:

开头(1段): 简单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中间(2-3段):

详写经过: 重点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结构。你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这是全文核心)

可写结果: 事件最后怎么样了?

结尾(1段): 点明中心,再次抒发你的感受或感悟。

3. 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分享与评价(5分钟)

1. 邀请1-2位完成快的同学朗读自己的核心段落。

2. 师生围绕“是否有事、有景、有情”进行一句话点评,以鼓励为主(如:“你写的‘风在唱歌’这个景,一下子让我感受到你的快乐了!”)。

六、板书设计

跟范仲淹学写“有情”的作文

写作结构

一件事 (叙事) → 看到的景 (写景:用五感) → 生出的情 (抒情) |

两大法宝

1. 五感观察法:眼、耳、鼻、舌、身

2. 情感词汇库:多积累,勤运用

七、教学反思(供老师参考)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支架设计(句式仿写、提纲、词汇库),有效化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对于基础极弱的学生,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先完成“叙事-写景-抒情”的核心段落,再慢慢学习补全开头结尾。

后续可以开展作文互评活动,让学生互相寻找同伴作文中的“事”、“景”、“情”,巩固本节课所学。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