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9年的一天,广州不见阳光,港口船舱里昏暗、闷热。叶名琛坐在那里,没什么动作,他的手指偶尔在椅子扶手上轻敲,有点像是在暗自计算,也许是在等待什么?灯光打在他脸上,阴影里浮现出两个深深的沟壑,眼神像铁一样坚,不容易读懂。他身着旧式的长袍,瓜皮帽未歪,整个人,
1859年的一天,广州不见阳光,港口船舱里昏暗、闷热。叶名琛坐在那里,没什么动作,他的手指偶尔在椅子扶手上轻敲,有点像是在暗自计算,也许是在等待什么?灯光打在他脸上,阴影里浮现出两个深深的沟壑,眼神像铁一样坚,不容易读懂。他身着旧式的长袍,瓜皮帽未歪,整个人,如同要与世界隔绝。身躯挺直,也很脆弱,一种并不掩饰的萧索在空气里游荡。
叶名琛并不是那种容易让人一下记住的名字,可在清朝的历史里,他像极了一个被擎在浪头的浮标。他不是林则徐,却和林则徐的履历,轨迹,又像手指头和掌心一样贴合。两人隔了二十年的代沟,官位几乎一路重叠。面对同样的压力和外患,叶名琛的选择总是硬碰硬,毫不退让,动辄强硬到底。这种坚持,有力量,却未必有效。他没有林则徐的圆融,往往太简单了。不是犹豫,而是笃信自己的判断,无论面前是百姓还是洋人,他的底线在尊严上,但并不在情感上。他不假思索地执行命令,也不关心后头的小事。
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他没有流露出狂躁,反倒显得迟钝。有人说当时广州的局势其实还有机会,叶名琛不是不知道,但他选择了静坐。他以为凭着自己的身份,权力,过往的阅历,能够平安无事。结果,他被英军俘虏。他没有选择反抗,也没有逃避,就这么被带走了。有点僵硬,也有点固执。事态发展到这里,不管怎么看,他的命运仿佛只能这样收场。英军不耐烦,他不搭理,像是在和整个世界怄气。
船上的食物渐渐见底,叶名琛本可以活下去,但他拒绝吃喝。他不是在寻求谅解,而是在寻求脱离。英国人递过来的饭菜,他连看也懒得看。绝食这一条路,很干脆。他明确地做出一种姿态,什么都不接受——这不只是身体的拒绝,还有思想上的断裂。就像春秋时伯夷叔齐,历史在这里有了点半明半暗的轮廓。不过说到底,旁观者不太清楚他绝食的每一分钟是怎样的。照片里,他面容变得越来越薄,眼底却还藏着刀锋。
各类报道里对叶名琛评价,两极分化得有点乱。有人觉得他像苏武牧羊,有气节,甚至喊出民族英雄的标签。有的评论者则直言他愚昧,像是自投罗网。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一年复一年,总有新的“考据党”挖出不同的档案资料,一边倒的结论也没有出现。最近一次网络调查显示,70%的历史爱好者倾向于认为叶名琛有点狭隘但并不完全惹人反感。(数据来源于知乎和头条联合问卷,截止到2024年6月)
这里,争议的根本在于气节与效果的博弈。叶名琛在被俘后坚持自己的极端做法,这种“硬抗”带来的尊严感很容易被后人放大。但他的手腕,处理外事时缺乏变通,导致后来事情彻底失控。当初对外的强硬,表面上打消了部分下属的怨气,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广州的混乱,其实也是整个清朝对外乏力的缩影。有的人说,叶名琛应该早点放弃顽强,哪怕是临阵逃脱,也好过被擒后绝食。可也有声音指责他丢下百姓,自己选择好看的结局?这事说起来拧巴。
叶名琛的任职履历里,不仅有太子少保,他还主管过多地的官务。他为官严厉,过于相信法度。有记录显示,1857年前后广州城内发生大规模械斗,他下令“处死易乱者”,不管是本地人还是难民都一视同仁。这一幕,被地方志记载下来,也被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是他人格的硬伤(引自《清史稿》相关卷)。他在危机时,有点像机器人一样去执行,少了点人味。这样的性格,在处理庞杂纷争时就容易坏事。
反观林则徐,他处理对外事务的时候,更注重民心,一边严厉打击,一边努力自保。林则徐重视信息流通,叶名琛往往只相信上头的命令。你要说他不在乎民间疾苦,好像也不全是。有几次重要的赈灾报告,叶名琛批复的速度比同僚都快,可落到实际,却没能让百姓减少太多痛苦。用数据说话,1858年广州城内登记在册的饥民总数高达5万人,赈济款项到达真正手里的仅占25%(资料:广东地方档案局2024年6月公开报告)。这些数字,也没法遮掩失效的政策。
不过,从历史角度看,叶名琛不是简单的坏人。他不像一些清代官员那样敲榨民脂民膏,个人清廉,没什么贪腐证据。他的弱点,是过分拧巴于规矩,遇到新问题不会变通。洋人不吃这一套,他也不假思索就是硬杠,结果被俘。这里其实还有一种说法——他根本就不懂洋人的底线,以为对方会像自己一样讲规则。其实这不太成立。叶名琛懂行,也懂官场,反而越是懂行越有点死板。大事面前,总是信自己的逻辑,不管外部变动。
有趣的是,他的最后选择,无论如何都很有戏剧性。既不像忠臣死战,也不是那种奸臣卖国。他什么都不做,就是绝食到底。有人觉得他是无能,也有人觉得他是有骨气。两种声音同时响起,甚至有些相互抵触。奇怪,历史有时候太复杂,黑白分明反倒让人看不清。你说叶名琛是英雄,也成立。说他是愚不可及,也没毛病。反倒是两种判断,都放在他身上很自然。
事后多年,学者们依旧争论不休。比如前几年南方某地出土档案里,记载了叶名琛最后几天的活动,其实他并没有把绝食的意图告诉任何人。光靠侧写,谁也说不清他当时是真的认命,还是另有所思。你要问他有没有后悔?谁也没有答案。他本人没留下日记,只有一些细碎记录由其他人整理。也有一种可能,或许他根本不想死,只是在示弱。这个猜测,有点不靠谱。
说回民间。广州当地老人讲起叶名琛,反倒并不全是责骂。有人说他刚直,家族里自有风骨。市井巷子话题里,叶名琛几乎没有“卖国贼”的标签。翻阅头条2024年6月的数据,叶名琛相关留言九成以上都是“可惜”、“没法”的基调,这种情绪多半源于对历史走向的不甘。可说他真的把事情办砸了,有些人又表示“谁遇到这样的洋人都没招”。这种观点矛盾,没法律定谁对谁错。
再说他的官场同僚。有人私下劝他“留得青山”,他根本不接话。有次在书信里,他甚至表示“不愿苟且”,但是落款却又写了“谨慎自勉”,一个人既倔强又自我怀疑,这在清代高官里不多见。有评论者解读过叶名琛的心理活动,觉得他是自尊历史,所以连死都死得特别严肃。但更多民国以后的学者认为,他是被整个体系拖累,个人再强也没法救全盘。一家之言,听一听,也许更乱。
叶名琛的故事,其实还从来没结束过。每隔几年总会有新一轮网络争议,他到底算不算民族英雄?至少,有个特点摆在那里:他从头到尾信自己,哪怕结局不如意。你说他是失败的官员吧,民心不全失。说他是死得冤枉,恐怕也不准确。有点像所有历史人物一样,被时代裹挟,被后人剪裁。结果呢?留下了一盏灯,一段绝食的微光,和一个并不明朗的背影。
全篇说下来,叶名琛的经历就是一串断断续续的不服、不屈、也不完全失败的叙述。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罪人,更不是教科书里的正负典型。乱七八糟,但也挺真实。
来源:星仔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