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立场,认为某些终极问题——特别是关于上帝、神性、超自然存在以及来世等问题——的真相是人类理性无法知晓的,或者说在本质上就是不可知的。它不同于断然否定神存在的无神论(Atheism),也不同于肯定神存在的有神论(Theism),而是居于其间,强
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不可知论”(Agnosticism)的思想史。
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立场,认为某些终极问题——特别是关于上帝、神性、超自然存在以及来世等问题——的真相是人类理性无法知晓的,或者说在本质上就是不可知的。它不同于断然否定神存在的无神论(Atheism),也不同于肯定神存在的有神论(Theism),而是居于其间,强调“不知道”或“无法知道”。
其思想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一、古代的思想萌芽
虽然“不可知论”作为一个术语是近代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
1. 古希腊罗马哲学:
· 智者派(Sophists):如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他的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认识,比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暂。” 这被认为是不可知论最早、最清晰的宣言之一。
· 怀疑派(Skepticism):皮浪(Pyrrho)等人主张悬置判断(epoché),认为任何命题都有其反命题,因此无法达到确定的真理。这种对认知能力本身的怀疑,为不可知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苏格拉底:他著名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虽然更侧重于认识论的谦虚,但也包含了对终极知识难以把握的承认。
2. 古代印度哲学:
· 佛教中的某些流派,尤其是原始佛教,对形而上学问题(如世界是否永恒、如来死后是否存在等)持沉默态度,认为纠缠于这些无法验证的问题无益于解脱(涅槃)。这被称为“无记”(avyākata),是一种实践性的不可知论。
---
二、术语的诞生与理论化(19世纪)
“不可知论”作为一个明确的哲学立场和术语,是在19世纪的科学与宗教冲突背景下,由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创造的。
1. 赫胥黎(1825-1895):
· 创造术语:1869年,赫胥黎在一次学术聚会中首次提出了“Agnostic”一词。他将其源于希腊语前缀 “a-”(表示“无”、“不”)和 “gnōsis”(表示“知识”)。他自称“不可知论者”,意在为自己创造一个与“无神论者”同样时髦的标签。
· 核心主张:赫胥黎认为,理性思维应严格局限于经验材料的范围内。对于没有经验证据的事物(如神),我们无权声称知道其存在或不存在。不可知论不是一种信条,而是一种方法,其本质是坚决遵循理性,不越出证据所能保证的范围。
· 背景:作为达尔文进化论最坚定的捍卫者(“达尔文的斗牛犬”),赫胥黎深感科学思维与宗教教条之间的冲突。不可知论是他为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找到的一条出路:既拒绝传统宗教的武断宣称,也拒绝无神论的同样武断的否定。
2. 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与影响:
·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这位哲学家将“不可知者”(the Unknowable)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人类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而现象背后最终的“实在”是绝对不可知的。
· 大卫·休谟(David Hume):虽然早于赫胥黎一个世纪,但其深刻的怀疑论哲学是不可知论的重要理论源泉。在《人类理解研究》和《自然宗教对话录》中,他对神迹和自然神学设计论证明的批判,极大地削弱了人类能够认识神的可能性。
·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其“物自体”(Thing-in-itself)理论指出,人类只能认识事物向我们显现的样子(现象),而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本体)。这为不可知论提供了强大的认识论框架。上帝、自由、灵魂不朽等都属于“本体界”,因而是纯粹理性无法触及的。
---
三、发展与演变(20世纪至今)
进入20世纪,不可知论继续发展,呈现出更多元的面貌。
1. “弱不可知论” vs “强不可知论”:
· 弱不可知论:认为上帝的存在目前未知,但不排除未来有知道的可能。这是一种基于当前信息状态的立场。
· 强不可知论:认为上帝的存在在本质上就是人类无法知道的问题。这是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或该问题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2. 与无神论的关系:
· 在实践中,许多不可知论者在态度上更偏向无神论,被称为“不可知无神论者”(Agnostic atheist)。他们的立场是:“我不知道神是否存在(不可知),但我没有相信神存在的理由(无神论)”。
· 反之,也有“不可知有神论者”(Agnostic theist),他们相信神存在,但承认这种信仰无法被确知或证明。
3. 其他形式:
· 冷漠不可知论(Apathetic agnosticism):认为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即使神存在,似乎也不会对人类社会或个体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 模型不可知论(Model agnosticism):在科学哲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指主张问题的解决不应依赖于某个特定模型,而应保持开放性。
---
四、不可知论的核心原则与总结
1. 认识论上的谦逊:承认人类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2. 以证据为中心:信念应建立在证据和理性之上,对于缺乏足够证据的命题,应悬置判断。
3. 反对武断:既反对宗教教条主义,也反对某些无神论的武断声称。
4. 强调方法而非教条:它更像一种处理未知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原则,而非一套固定的答案。
总结: 不可知论的思想史是从古老的哲学怀疑发展为近代一种明确应对科学与宗教冲突的立场。它由赫胥黎正式定名,但其理论根基深植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它代表了理性主义在面对终极问题时的一种诚实和谨慎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科学界和知识界,continues to be a widely held and influential position.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