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早上赶时间,刷牙随便蹭两下就结束,甚至连 1 分钟都不到。但牙齿表面有很多沟壑和缝隙,尤其是牙齿内侧和牙龈沟,30 秒根本刷不干净食物残渣。长期清洁不彻底,牙菌斑会慢慢堆积,进而形成牙结石,引发蛀牙、牙龈炎。
每天早晚刷牙,就觉得口腔护理做到位了?其实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 “护牙操作”,可能都是错的!今天就来盘点 6 个最常见的口腔认知误区,帮你避开护理雷区。
很多人早上赶时间,刷牙随便蹭两下就结束,甚至连 1 分钟都不到。但牙齿表面有很多沟壑和缝隙,尤其是牙齿内侧和牙龈沟,30 秒根本刷不干净食物残渣。长期清洁不彻底,牙菌斑会慢慢堆积,进而形成牙结石,引发蛀牙、牙龈炎。
正确做法:每次刷牙至少 2 分钟,把口腔分成上下左右 4 个区域,每个区域刷 30 秒,用 “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齿呈 45° 角,轻柔旋转刷牙),确保牙齿内外、咬合面都刷到。
吃完东西后,尤其是酸性食物(比如橙子、可乐、醋),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会被暂时软化。这时候立刻刷牙,就像用刷子蹭 “软化的瓷砖”,反而会磨损牙釉质,让牙齿变得敏感。
正确做法:饭后先漱口,把大块食物残渣冲掉,等 30 分钟后再刷牙,给牙釉质恢复硬度的时间。
有些人觉得硬毛牙刷摩擦力大,能把牙齿刷得更干净,甚至特意选最硬的刷毛。但硬毛很容易划伤牙龈,导致牙龈出血、萎缩,还会磨损牙齿表面的牙釉质,时间久了牙齿会变得粗糙、敏感,反而更容易附着细菌。
正确做法: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选 “软毛牙刷”,刷头大小能灵活放进后牙区域即可。牙刷用 3 个月左右就换,别等刷毛变形了才换。
很多人刷牙时只盯着牙齿,完全忽略了舌苔。但舌苔上会附着大量细菌和食物残渣,这些细菌分解食物时会产生难闻的气味,是口臭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不清洁舌苔,细菌还可能蔓延到牙齿和牙龈,加重口腔问题。
正确做法:每天刷牙时,用牙刷背面的舌苔刷(或软毛牙刷轻轻刮),从舌根部向舌尖刷 2-3 次,力度要轻,避免刮伤舌头。
不少人觉得 “洗牙会让牙缝变大、牙齿变松”,甚至怕洗牙磨损牙釉质,宁愿有牙结石也不洗。但牙结石就像 “贴在牙齿上的石头”,长期压迫牙龈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反而让牙齿变松。洗牙只是用超声波震荡去除牙结石,不会损伤牙釉质(牙釉质硬度比超声波探头高很多),洗完后感觉牙缝大,其实是牙结石被清掉后的 “真实状态”。
正确做法:健康成年人每年洗 1-2 次牙,有牙龈炎、牙周炎的人,遵医嘱增加洗牙频率,这是预防牙周病最有效的方式。
很多家长觉得 “乳牙早晚要换,蛀了也没关系”,甚至孩子喊牙疼也不及时看医生。但乳牙蛀牙如果不处理,会引发剧烈疼痛、牙龈脓肿,影响孩子吃饭和营养吸收;更严重的是,乳牙过早脱落或龋坏严重,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不对,长大后牙齿容易不齐,还可能出现恒牙蛀牙。
正确做法:孩子长出第一颗牙就开始刷牙(用指套牙刷或儿童软毛牙刷),3 岁后教孩子用含氟儿童牙膏刷牙,定期带孩子看牙医,发现蛀牙及时治疗。
其实口腔健康没那么复杂,避开这些误区,坚持正确的护理习惯,再加上定期看牙医,就能让牙齿更健康,远离牙疼、口臭的烦恼~
来源:佛山广大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