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看着岳母床旁那只白底红梅的搪瓷缸,杯口的豁口在灯下像一枚浅浅的月牙。
走廊的绿色油漆墙在冬天的灯光下泛着潮湿的亮。
消毒水味沿着棉门帘的缝往外散,像一股轻雾溜进嗓子眼。
我看着岳母床旁那只白底红梅的搪瓷缸,杯口的豁口在灯下像一枚浅浅的月牙。
弟弟站在门口把手插在羽绒服兜里,鞋面有盐碱留下的白痕。
我说,一套房加每月五千护工费,咱们写清楚,省得彼此心里打鼓。
弟弟抬了抬眼,又低下去,像在寻思哪句话先出口才稳妥。
岳母动了动手指,去摸那只搪瓷缸,像摸熟悉的旧物寻个定心。
我听见暖气片里嘶嘶的声响,像一个屋子在慢慢回暖。
我叫高文,大家都喊我老高。
我四十出头,一个在小区里当物业管家的电工出身。
我干活不急,手稳,心也稳。
媳妇小梅是小学的校医,白大褂袖口收拾得很利索。
岳母年轻时在市里针织厂看机子,车间里“咔嗒咔嗒”的响,像雨点落在铁皮上。
她的双手有年的老茧,摸起来像旧皮夹角上的硬边。
她当年总把木梳和搪瓷缸带在身边,像两件会说话的家什。
木梳的齿被手油摩得发亮,梳柄边上系着两根细细的白线。
搪瓷缸底有两个小字,七九。
她常说,别整虚名,喝口热水,人就暖了。
我第一次端起那只缸喝水,是在八十年代的冬天。
楼道里挂着厚棉门帘,风从缝里钻进来,又被热气顶回去。
蜂窝煤炉子上壶盖“咔哒咔哒”跳,蒸汽把玻璃窗糊了一层雾。
邻居家的黑白电视里正播曲艺节目,小孩们挤在门口探头探脑。
老孙头在后边嚷一嗓子,别杵那儿,挡光了,小心磕着。
我们那时住筒子楼,厕所公用,清晨排队脚底下在水泥地上挪出一层白霜。
墙上挂着大日历,一格一格划红叉,像把日子梳顺。
九十年代,BP机挂在腰上是个新鲜劲。
街头缝纫摊立成一条街,家家门口都能听见老式缝纫机踏板压下去的声音。
厂子里分的老楼墙皮裂了缝,窗框一到冬天就往里透风。
岳母坐在窗下补裤脚,针线在灯泡下闪一下又暗一下。
她把布票夹在笔记本里,逢年过节翻出来看一眼,又收好。
她那时的话不多,做事像机器一样有板有眼。
我跟小梅那会儿刚相处,口袋里只够吃一碗热汤面。
她笑着说,吃饱了就行,别闹腾啥。
我心里一暖,觉得这姑娘有谱儿。
后来棚改,老砖楼的楼道里先挂起通知,字体正经,字里行间都是期待。
拆迁队把脚手架搭到窗前,灰尘在阳光里飘着,像一群细小的飞虫。
岳母分到一套安置房,小两居,白塑钢窗一关,屋里立马安静。
又过几年,商品房热起来,单位同事团购的消息一传一个准。
儿子结婚,岳母咬咬牙,把积蓄拿出来,又用多年攒下的人情帮忙,添了一套。
老街的风从那时起像换了方向,房子成了人们嘴里最常提的字。
三套房,按传统,顺理往儿子名下去了。
小梅当时笑,说,妈,您跟着心里踏实的走。
我心里觉得她宽。
她真是个不跟人掰扯的人。
岁月里变化慢慢攒在细节里。
诺基亚换成了可以发微信的手机,老同学群里隔三岔五冒个泡。
楼下快递三轮一停一片,快递小哥喊,老高,下来拿件儿。
我的工作从摸电线查水表,变成帮老人配钥匙修门缝,顺手把垃圾分类贴纸往门后添一张。
生活像一条河,鞋一涉进去,水就会顺着脚面往上爬,凉着,慢慢也就适应了。
今年立冬一过,岳母体检单上多了一串我不太熟的术语。
医生说,需要静养康复,注意复查,饮食清淡,家里要有人陪。
这话客气,也清楚。
事情不算天塌地陷的事,倒像过日子拐一弯。
真拐起来,谁来陪,谁出人,谁出钱,就得说到点子上。
我那天站在医院走廊,灯管嗡嗡的叫,像给我打拍子。
弟弟看着我,眼神里有谨慎,也有点无措。
我说,先住我们家,您放心,离医院近,照料顺手。
我又说,一套房加每月五千护工费,咱们明着来,写在纸上,签个名,谁也不吃亏,谁也不憋屈。
这话一出,我心里其实也咯噔了一下。
可咋整,账清情不乱,这是我这些年摸索出来的理。
弟弟咳了一声,像要把嗓子里的犹豫赶出去。
我补了一句,五千我先垫三个月,等你周转过来再补上,别着急。
他看了我一眼,眼神像远处的灯,虽隔着雾,还是亮的。
我们把岳母先接回了家。
电梯里的镜子照出三个人的影,护工阿姨提着一个布袋,里头装着血压计和消毒湿巾。
屋里暖气热得扎实,窗台上的绿色塑料盆里浸着毛巾,水面一动一动。
我把那只搪瓷缸洗干净,擦干,放在床头。
木梳也摆在枕边,梳齿朝外,像一排小小的篱笆。
小梅把厨房收拾出来,砂锅洗净,糯小米淘到水清,放在灶上小火咕嘟。
她说,先熬粥,别磨叽啥,暖胃要紧。
我笑,心里舒坦。
邻居赵姨敲门进来,手里提着一袋大米,袋口用红绳系了个结。
赵姨说,老高,有事喊一嗓子,大家都住一栋楼,帮一把不费劲。
我把搪瓷缸递给她,说,喝口热水暖暖手。
她端在手里看了一眼豁口,说,岁月留印儿,手里拿着反倒踏实。
午后太阳斜着照进来,照在饭桌上的油毡布上,亮得干净。
护工阿姨把流程熟悉了一遍,洗手,消毒,量血压,记录写在本子上。
我在旁边看,心里有数。
岳母一早起床先要梳头。
我把木梳递过去,她一下一下顺,眉心的褶慢慢就开了。
梳齿在发间发出细细的声响,像针织车间最稳的那台机子在动。
我拿出一个小本子,把开销一项一项记下。
护工费五千,营养品七百二十,医用辅具押金三百,交通费四百六十。
我在扉页写了一句,清清楚楚的账,是最稳当的亲。
晚上小梅下班回来,鞋底在门垫上蹭了蹭灰。
她把便当盒洗净倒扣在池子边,洗出的热气把镜子糊了小半面。
她看了一眼床头的木梳,说,这梳子跟了妈一辈子,见证的多。
我点头,觉得两样东西把一个家的气口稳住了。
第二天,弟弟拎着一袋苹果来了,红彤彤的,像捧着一团暖意。
他站在门口,先把苹果放下,才说话。
他说,上回棚改那套老楼,我和爱人商量了,过户给姐。
他说,护工费我每月出两千,先从下月开始,四月前把前面你垫的补齐。
他说,复查我来接送,车我开着,省得你折腾。
他的声音有点紧,却不虚。
我心里那股子绷紧的劲儿松下来。
我说,行,这样安排就踏实。
我说,账在这儿,慢慢来,有来有往就不亏心。
弟弟笑了一下,眼角的纹路挤在一块儿,像冻土被春水润开。
饭桌上我们包饺子,白菜猪肉馅,切菜的刀碰在案板上叮叮当当。
小梅说,别可劲儿的往里塞馅,皮容易破。
我笑,手下留了点空。
电视里播社区消息,说助老服务点新添了几件器具。
我第二天就去了社区。
墙上贴着清单,助浴,助洁,助餐,辅具出借。
工作人员把便携扶手递给我,教我怎么把吸盘压稳。
我说,行,回去装在卫生间,省得滑。
回到家,我把扶手对齐瓷砖的缝,双手按下去,听见一声闷响,像把一件心事按稳了。
岳母拉了拉,点头说,稳当。
我把轮椅的脚踏板用软布包了一圈,防止冰冷的金属硌脚背。
这些小事不值一提,做起来却让人心里亮堂。
周末我们去中介打听过户的流程。
材料清单写得明白,身份证,户口本,不动产证,结婚证复印件,每一样都放进透明文件袋。
弟弟那边查了时间,约了工作日的上午。
我们在大厅等号,空调暖风从头顶吹下来,排队的人一个个把围巾往下拽。
工作人员把手续一项项核对,敲键盘的声音清脆。
弟弟签完字,轻轻呼出一口气。
我们走出大厅,在门口剥橘子。
橘皮喷出细细的油星,手心立刻有股清甜。
弟弟说,老高,多担待。
我说,都是一家人,别客气,别不拎不清。
他笑,说,你这话厚道。
回到家,岳母听完过户的消息,眼里先是亮,再是安。
她说,你们把事儿说开,我心安了。
她把木梳递给我,让我帮她把后脑勺的几缕短发顺一顺。
我轻轻梳过,她像要打盹,眼皮慢慢合上。
那天夜里我给岳母洗脚。
蒸汽往上冒,脚面上的青筋在水雾里像浮出的细线。
我用毛巾拧了又拧,水滴一颗颗落在脚盆里,叮的一声一声。
窗外飘着细雪,街灯把雪照得发亮,像一层薄薄的纱。
我心里觉得,日子就这么熬着,也有味道。
后来几周,我们按本子里的安排过。
早饭后半小时做简单的肢体操,午后在阳台晒太阳,傍晚走廊里推一圈轮椅。
护工阿姨记录得认真,字工工整整,有一股子耐心。
我转给她的护工费分两笔,手机“叮”一声,一天的忙碌就像落了一个准点的句号。
弟弟每月的转账备注写着“妈的安心费”。
我看到“安心”两个字,心里被轻轻拍了一下。
春节前夕,我们把屋子收拾了一遍。
小梅把旧窗花撕下来,贴上新的,红纸在玻璃上亮得很。
我把搪瓷缸仔细擦了擦,放在桌子中央,像摆一件家族里传的摆设。
木梳靠在缸旁,梳齿的影子落在桌上,像一架小小的楼梯。
晚上我们围着小桌吃饺子,岳母嚼得慢,味道却细。
她说,小时候吃饺子要用布票,能多包几个就高兴半天。
她又说,过日子不怕慢,就怕乱。
我点头,心里记下这句。
元宵节那天,我去超市买了汤圆。
回来的路上风小了些,路边的柳条细细地泛出嫩色。
家里的水开了,壶盖有节奏地跳着,我心里跟着它的节奏放松。
电视里在放烟花画面,孩子们在楼下放起了手持的小烟花,星星点点。
我们坐在窗前看,窗玻璃上映出我们的影子。
我说,等春暖了,我推您去江边晒太阳,看看新修的步道。
岳母笑,说,行,别可劲儿的往风口站,顺顺着来。
她又把木梳塞到我手里,说,不在我手,就在你手,别弄丢。
我把木梳和搪瓷缸放在一起,像让两个年代靠得更近些。
日子里最稳的不是热闹,而是可重复的安静。
我继续在小区里忙,修门把手,换灯泡,帮老人把高处的窗帘卸下来洗。
我习惯把事儿记在本子上,哪天谁家喊过我,哪扇门的铰链有响动,一条条列着。
有时碰见邻居问我,老高,最近忙啥呢。
我笑,说,琐碎的多,正经的也不耽误。
她们笑着摆摆手,说,行,别磨叽啥,忙你的去。
我走在楼道里,鼻子里有股淡淡的饭香。
有家庭炖排骨,有家庭煮玉米粥,混在一起,像一个巨大的锅沿着时间在滚。
我知道家里的火候也在稳稳地烧着。
弟弟有时下班顺路过来。
他把车停在楼下,拎着一袋蔬菜上来。
他说,公司最近忙,新项目压着,他也在赶。
我说,辛苦。
他摆摆手,说,日子就是这样,你忙你的,我忙我的,合起来,家就稳。
他说的这句话我很认同。
岳母的状态一天天见起色。
她会自己在床边坐一会儿,手里拿着木梳梳两下,像一种仪式。
她梳累了,就端起搪瓷缸抿一口。
杯口的豁口贴在唇边,她却一点也不嫌。
她说,这个豁口是当年搬家磕的,留着也好,见到它,我就知道自己还记得那段。
我听着,觉得人的心像这只缸,有过磕碰,才更懂得装什么。
我偶尔也会在夜里想很多事。
我想到九十年代的嘈杂,想到BP机震动时那种莫名的兴奋,想到第一台按键手机的重量。
我想到小梅穿白大褂从走廊走来,鞋底没有声,心里有底。
我想到弟弟第一次搬进新房时的认真,家具摆放的位置反复斟酌。
我想到岳母在阳台上把被子拍得蓬松叠成两摞,像一座小山。
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最后落在床头那只木梳上。
它静静地躺着,像一条温和的河,从前从后都能照见。
社区的志愿者上门时带来一本册子。
册子上写着居家康复的建议,字体方正,语气温和。
我们三个人一起在餐桌边看。
岳母用手指点着一行字,说,这句我懂,慢慢来。
护工阿姨笑,说,您懂就好,我们就照这来。
我在本子上给这一页折了个角。
春天到来比想的慢一点,却终归来了。
冰先从江边裂开一小条缝,阳光伸进去,就一步步拓成了带状。
我推着轮椅下楼,风吹过来不那么硬了。
小区门口的花坛里冒出几颗小芽,浅绿的,带着一点透明。
孩子们踩着滑板刷地从我们身边掠过,笑声在楼墙间打回声。
我低头看看岳母,她眯着眼,像在记忆里翻一本旧相册。
她说,老高,你看这棵树,小时候我家胡同口也有一棵。
她说,树在,人就有盼头。
我点点头,心里也就有了盼头。
我们在江边坐了一会儿。
春水缓缓,岸边的石凳有点凉,但不刺骨。
我把随身带的保温杯打开,热气翻起来,又慢慢散去。
我们不说话,也不急。
我在心里把近几个月的事又理了一遍。
我想起医院走廊那会儿的紧张,想起那句“一套房加每月五千”的直白。
我想起弟弟的沉默和后来的主动,想起那袋苹果的红。
我想起每一笔转账的提示音,像一个个小小的信号,告诉我日子没有掉链子。
我想起那两样物件,搪瓷缸和木梳,像两位相伴多年的老人,坐在桌角看我们忙忙碌碌。
我也想起我自己。
我想起我做物业时拎着工具包在楼道里迈步,心里一边想今天谁家有小修小补,一边想晚上回家做什么饭。
这些念头来来去去,像风在窗外穿。
我没有让它们变成沉重。
我知道过日子最重的,是把现在过稳。
回到家,我把三月的开销又记在本子上。
我在最后一行写,账清情在,火稳汤浓。
我合上本子,觉得一页一页像一层一层垒起的小砖。
房子是砖砌的,日子是人垒的。
这句话不惊人,却顶用。
夜里我从厨房往客厅走,脚步轻。
桌上的搪瓷缸里飘着茶叶梗,木梳靠着它,两个影子连在一起。
我把窗帘拉上了一点缝,留给夜一点呼吸。
我听见屋里很轻的呼吸声,一声一声,不急不慢。
我在心里说,老高,你这几个月,没白忙活。
我也在心里对弟弟说,咱们都在往前走。
第二天清晨,窗外传来清脆的鸟叫。
我去厨房烧水,壶盖很快就开始跳动。
水开的时候我把火拧小一格,任由它在那儿轻轻滚。
我端起搪瓷缸,让热气扑在脸上,像有人把一层暖雾罩在我脑门上。
我抿一口水,杯口的豁口贴在唇边,像一个小小的提醒。
它提醒我不必追求完整。
它提醒我珍惜已经稳住的这份热。
岳母醒了,笑着说,今天你给我梳头,我坐一会儿。
我把木梳拿在手里,从前到后,慢慢顺。
我看见几根银白的发丝在梳齿上轻轻一跳,又乖顺地服帖。
我知道生活的纤维也在被这样梳理。
它们会打结,也会被耐心慢慢梳开。
中午时分,阳光在地板上移了一小段。
我把轮椅挪动半尺,让光正好落在岳母膝盖上。
她说,这暖,好。
她又说,老高,等我再好一点,咱去菜市场转一圈。
她说,想吃手擀面。
我笑,说,行,别惦记着可劲儿的走,一步一步来。
我又在心里说,可咋整呢,愿望这东西,拉着人往前。
下午弟弟来了。
他掀开门帘,鞋在门垫上蹭了两下。
他把楚河汉界似的公事包放在沙发一头,坐下。
他说,今天我早点出来,单位那边也支持。
他又说,我看了几个护理床的型号,找个升降稳的,妈上下床就更方便。
我点头,说,有谱儿。
我们在手机上比划了几款,最后选了一个性价比较合适的。
弟弟说,这件我来。
我说,好。
我心里又一次觉得,很多误解是因为看得不够。
看的时候,心里就有了余地。
晚上我把账本又翻开,在“补充说明”那一格写,护理床由弟弟购买。
那一格字不多,却让我心里稳。
我把笔放下,抬头看桌上那两样东西。
木梳和搪瓷缸像一首没有收尾的老歌,旋律不高,却绕梁。
我忽然觉得,写到这儿也差不多得了。
我没有再加什么煽情的词。
我不打算把情绪刻意推上去。
我知道人的日子是靠一把一把抓出来的。
抓紧了,心就稳。
抓松了,也不要怕,重新抓就是。
我把灯关到最暗的一格。
屋里留着一盏小夜灯,暖黄的,像从前煤油灯的影子。
我看见岳母的呼吸平缓,护工阿姨在另一间靠椅上轻轻靠着。
小梅从卫生间出来,头发半干,肩头搭着一条小毛巾。
她冲我笑一笑,眼睛里有亮。
我心里回笑她一下,没出声。
我觉得这就够了。
窗外风过,树枝轻轻点了点头。
我像听见它说了一句,慢慢来。
我在心里应了一声,嗯。
我把搪瓷缸往里挪了半寸,木梳也轻轻靠过去。
它们挨得更近了一点。
我知道它们会一直在。
它们在,就像一个家在。
它们在,就像这份热气在。
清清楚楚的账,暖暖和和的亲。
我在心里把这八个字又读了一遍。
然后我停住了笔。
我把那一页留白。
让后面的日子,自个儿往上写。
来源:山林觅野果的采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