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历史地位被人为拔高了?严家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22:42 1

摘要:在当代学术的广阔版图中,严家炎对《李自成》的研究宛如一颗被忽视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严家炎,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他的治学成就涵盖多个领域,每一项都对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在《李自成》研究上投入大量心血所撰

在当代学术的广阔版图中,严家炎对《李自成》的研究宛如一颗被忽视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严家炎,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他的治学成就涵盖多个领域,每一项都对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在《李自成》研究上投入大量心血所撰写的系列文章,却未能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

陈平原曾感慨,严家炎在《李自成》研究上耗费诸多精力,但其文章却未被学界看好,与他对柳青、金庸的论述相比,影响力相去甚远。在《李自成》研究领域,严家炎的系列文章也常被简单地归为普通文学评论,如同历史文献中的 “泯然众人”,其时代意义和开拓价值鲜有人关注,学术史意义更是被深深埋没。

但事实上,严家炎对《李自成》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他对《李自成》的研究并非孤立的文学评论,而是深入探讨了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农民革命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李自成》这部作品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历史小说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

严家炎与《李自成》的缘分,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便已悄然种下。彼时,年轻的严家炎虽初出茅庐,却已展现出对文学研究的独特见解与浓厚兴趣 。他对《李自成》的关注,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个方面的深层原因 。

严家炎始终对农民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切,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农民革命形象的塑造。他在高中时期就曾发表过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困境的小说,还参与编辑《中国历代农民问题文学资料》,其中对李自成起义相关诗歌民谣的整理,让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他看来,李自成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不仅关乎历史的再现,更能反映出农民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他曾深入研究过 20 世纪 30 年代革命农民形象,如《潘虎》中的潘虎,以及姚雪垠早期作品《差半车麦秸》中的农民形象,这些研究让他对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充满了期待,渴望探寻这位农民领袖在小说中的独特塑造 。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也是严家炎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他在参与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的学术讨论时,就对历史题材作品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有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科学论文,历史小说在展现历史事件时,应选取具有文学意味的事件,以更好地反映人物性格和时代精神。《李自成》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如何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现出艺术的魅力,成为吸引严家炎的重要因素 。

严家炎率先以专题课的形式,将《李自成》引入北大课堂。在课堂上,他系统地讲解了《李自成》的创作背景、历史内涵、人物塑造、艺术特色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让学生们对《李自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小说研究的兴趣 。他的课堂成为了传播《李自成》文学价值的重要阵地,培养了一批对《李自成》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

除了教学,严家炎还以文学史家的眼光,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李自成》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全面而深入地评价了《李自成》的艺术成就。他从历史真实性、艺术虚构、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布局、民族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指出《李自成》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波澜壮阔,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他认为,《李自成》的人物形象鲜明,如李自成的英勇智慧、高夫人的巾帼不让须眉、刘宗敏的勇猛直率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的结构布局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张力;民族风格浓郁,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在剖析《李自成》的艺术成就时,严家炎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深入探究了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架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精妙之处 。

在人物塑造上,严家炎认为《李自成》堪称典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李自成作为核心人物,被塑造得英勇智慧、胸怀大志,同时又不失农民的质朴与坚韧。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面对挫折时的顽强斗志,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

高夫人则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形象,她的果敢、坚毅和对李自成事业的坚定支持,为起义军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刘宗敏的勇猛直率、张献忠的狡黠豪放等,也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严家炎指出,姚雪垠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的细致描绘,使这些人物形象饱满、立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情节架构方面,《李自成》同样表现出色。作品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叙事体系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与张力。从李自成起义初期的艰难困境,到势力逐渐壮大,再到最终的失败,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 。严家炎特别赞赏小说在情节推进过程中的节奏感,张弛有度,时而紧张激烈,如战场上的厮杀;时而舒缓细腻,如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种巧妙的情节架构,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也使得作品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

语言运用是《李自成》的又一亮点。严家炎对姚雪垠在语言上的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传统,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白话文的简洁明快,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 “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下,仿佛一幅雄浑的水墨画”,还是对战争场面的渲染,如 “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都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人物对话也极具个性,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如李自成的沉稳大气、刘宗敏的豪爽直率,都在他们的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种生动鲜活的语言,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严家炎对《李自成》中历史真实性的分析,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历史功底。他认为,《李自成》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真实地再现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 。

严家炎深入研究了作品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认为姚雪垠在创作过程中,广泛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明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在小说中准确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小说中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描写,都与历史记载相契合 。对起义军提出的 “均田”“免赋” 等纲领和政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对土地和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对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描写,也为李自成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合理的历史背景 。

在艺术表达中,《李自成》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观。姚雪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客观地评价了李自成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肯定了农民阶级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力量,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 。他没有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神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优点和缺点 。

李自成既有英勇善战、心系百姓的一面,也有在胜利后骄傲自满、决策失误的一面 。这种客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历史,避免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片面理解 。严家炎认为,《李自成》在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达的结合上,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告诉我们,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作,使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国著名学者严家炎也曾引用此观点,提醒我们在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充分考虑到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李自成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近年来,有人提出李自成的历史地位被人为拔高了这一观点,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李自成出生于明末的一个贫困农家,幼年的他历经磨难,曾被送入寺庙,后又给富户牧羊,二十一岁时成为银川驿站驿卒。崇祯元年,陕西大饥,明军缺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李自成被裁辍业,在米脂号召饥民起义,从此踏上了反抗明朝腐朽统治的道路。他率众投靠农民军不沾泥,后又转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逐渐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崇祯九年,高迎祥被杀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扛起了起义军的大旗。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犹如一场席卷大地的风暴,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那个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的时代,明朝的腐朽统治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广大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还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而明朝政府面对内忧外患,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反而不断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导致民怨沸腾。李自成的起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他代表了广大底层农民对压迫的反抗,对生存权利的渴望。

在征战过程中,李自成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他率领起义军四处转战,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法,让明朝官军防不胜防。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占领襄阳、荆州,次年正月攻克承天,并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了中央机构,这标志着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具备了建立政权的雏形。随后,他又占领西安,势力不断壮大。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不久之后,他更是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这一壮举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一座丰碑。

从推动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李自成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提出的 “均田免粮” 口号,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广大农民黑暗的生活。这个口号深刻地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和对封建剥削的不满,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封建社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李自成的 “均田” 主张,试图打破土地高度集中的不合理局面,让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免粮” 则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赋税的枷锁。这一口号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纷纷投身到李自成的起义军队伍中来。李自成的这一举措,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宣传,更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剥削制度的有力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当然,李自成的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他在统治过程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进入北京后,大顺军内部出现了腐败现象,对明朝官员的拷问和抄家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取财富,但也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失去了部分民心。此外,李自成在面对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时,战略决策上也存在一些失误,最终导致山海关之战的失利,被迫撤离北京。然而,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李自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都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李自成出身于农民阶级,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和治理经验,在政权建设和统治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各方势力的相互角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李自成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的反抗精神和为农民利益而斗争的理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象征。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后来的农民运动和革命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严家炎引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所表达的,我们在评价李自成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更要看到他对后世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李自成的历史地位并非被人为拔高,而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他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还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冲击,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