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小组探寻红色基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22:37 1

摘要:7 月 4 日,红色精神实践队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了为期 1 天的 “赓续红色基因” 社会实践活动。虽实践时长紧凑,但团队以沉浸式调研为核心,聚焦烈士事迹与精神传承,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对红色记忆的深度挖掘。

7 月 4 日,红色精神实践队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了为期 1 天的 “赓续红色基因” 社会实践活动。虽实践时长紧凑,但团队以沉浸式调研为核心,聚焦烈士事迹与精神传承,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对红色记忆的深度挖掘。

成员合照

实践伊始,团队依托馆内《青岛革命烈士事迹汇编》展开系统梳理,清晰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烈士们的斗争脉络:从 1931 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争,到 1949 年解放青岛时的英勇冲锋,这里每一页记载、每一段叙述,都是青岛人民为民族独立与城市解放奉献热血的见证。这一梳理让实践目标更趋明确 —— 不仅要缅怀烈士事迹,更要探寻烈士精神如何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当代发展的精神动力。

铭记历史

“英烈足迹” 展区的实物展品,为团队打开了触摸历史的鲜活窗口。1943 年抗日烈士张明远的日记本原件虽已边角磨损,扉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字迹却依旧遒劲,档案记载,这本日记伴随他度过敌后侦查的无数个日夜,最后成为他牺牲时随身携带的唯一物品;1948 年解放前夕,烈士李芳使用的钢笔,曾用于撰写敌后交通线联络暗号,笔身留存的细小划痕,是当年躲避搜查时留下的痕迹。此外,1945 年烈士们使用过的简易医疗包、1949 年攻城战役中遗留的步枪零件等展品,让战火纷飞年代的斗争场景变得可感可触,团队成员不时驻足记录,沉浸式感受烈士们的无畏精神。

铭记历史

“精神传承” 展区的影像资料与纪念实物,让红色记忆与当代传承形成鲜明呼应。团队观看了 1950 年青岛革命烈士纪念堂落成时的纪录片,画面中老市民自发携带工具参与建设、学生们手捧白花致敬的场景,展现了红色精神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展区内陈列的 “新时代英烈精神宣讲队” 活动记录册,详细记载着近年来纪念馆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宣讲的历程,从当年的 “牺牲奉献” 到如今的 “宣讲传承”,红色精神的传递路径清晰可见。其中,展区内一组 “烈士家书与当代青年回信” 的对照展陈,将 1940 年代烈士对家国的期许,与当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相连,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精神传承的时代意义。

实践期间,团队还参与了馆内 “烈士信息补全志愿活动”。在整理未公开展出的 1949 年解放青岛烈士登记册时,发现其中详细记载着 “王建军,籍贯山东平度,1949 年 6 月在解放青岛战役中牺牲,群众捐赠棺木一口”“刘红,女,1926 年生,1948 年因掩护地下党员被捕牺牲” 等信息,这些平实的文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坚定的信仰。

书写感恩

此次单日实践虽短暂,却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凝结在烈士的日记字迹、登记册的平实记载,以及代代相传的口述记忆中,它始终在城市的精神血脉里流淌,指引着每一代人坚定前行。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