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禁书现象并不罕见。一些书籍因涉及敏感政治言论、威胁政客利益,或违背当时主流科学认知等原因,往往在出版后不久就被列为禁书。这些禁书的命运充满神秘色彩,它们仿佛被贴上了禁忌的标签,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美国,禁书现象并不罕见。一些书籍因涉及敏感政治言论、威胁政客利益,或违背当时主流科学认知等原因,往往在出版后不久就被列为禁书。这些禁书的命运充满神秘色彩,它们仿佛被贴上了禁忌的标签,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1967 年,美国颁布了《信息自由法》。这项法案意义重大,它明确指出公众有权利获得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除了一些保密文件以外,原则上所有政府资料都需要公开 ,因为政府信息属于公众所有,所有人都有获得公共产品的权利。该法案还特别规定,即使是国家机密文件,50 年以后也要解密,向公众开放。这一法案的出台,如同在政府信息的隐秘世界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阳光得以照进那些被尘封的角落。
2013 年,在《信息自由法》的推动下,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解密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首次破天荒地承认了 51 区的存在,称其是用于航空武器研发的空军基地 。此前,美国政府一直对 51 区的真实性予以否认,CIA 的这份解密资料虽然并未挑明 51 区与外星文明和不明飞行物有关,但也足够让众多 UFO 谜们热血沸腾了。然而,就在同一年,CIA 还对一本被禁封了 50 年的书进行了重新评估,并于 3 年后,也就是 2016 年,在 CIA 官网上公布了这本书的解密版本。这本神秘的书,就是《亚当与夏娃的故事》。
据说,《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原版有 286 页,可当 CIA 解密时,却只剩了 57 页,中间大量的内容被删减。如此大规模的删减,不禁让人对书中原本的内容浮想联翩。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它究竟讲述了什么惊天秘密,会让 CIA 如此惧怕被公众知道,甚至不惜对其进行长达 50 年的封禁和大量删减?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探寻这本书背后的奥秘。
《亚当与夏娃的故事》的成书和出版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作者陈・托马斯于 1963 年完成了这部著作的编写 ,经过两年的筹备和运作,在 1965 年正式出版发行。当时,这本书的问世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只是在小众的学术和文化圈里有一定的传播。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在发行后的第二年,也就是 1966 年,这本书就突然遭到了封禁,被 CIA 列为了禁书。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和不解 ,人们纷纷猜测,这本书到底触及了怎样的敏感内容,才会招致如此严厉的对待。
27 年后的 1993 年,陈・托马斯再次以同样的书名出版了另一个版本。但这个版本与 1965 年的版本相比,内容略有删减 。虽然书名相同,但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版本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有可能是两本不同的书。毕竟,如果内容一致,CIA 为何对 1993 年的版本置之不理,却始终不解禁最初的版本呢?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只有 CIA 和陈・托马斯本人最为清楚。
关于作者陈・托马斯,他的身份也充满了神秘色彩。除了书中简单的简介和一张照片外,外界几乎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其他资料。这使得很多人怀疑陈・托马斯是否真的存在,有人猜测这可能是真正作者虚构的名字,借这个身份来发表这本书。
也有人认为,是 CIA 在封禁这本书的同时,将作者的全部信息也一并封禁了 ,以彻底消除这本书的影响。在书中,对陈・托马斯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曾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电气工程专业 。但后来,他却对动物学、古生物学、海洋学、冰川学、地震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还专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灾变学。这样丰富的学术背景和跨领域的研究经历,也为他创作《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托马斯的学术背景十分丰富,他在学术领域的探索可谓是跨越多重维度。早年,他在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电气工程专业 ,这段学习经历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然而,陈・托马斯的兴趣并没有局限在电气工程领域。后来,他将目光投向了动物学、古生物学、海洋学、冰川学、地震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些领域的探索中,他不断积累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跨学科思维方式。
在此基础上,陈・托马斯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灾变学上。灾变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理论分支,有着独特的观点。它认为,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突发性的重大灾难事件 ,每一次这样的灾变,都如同一场毁灭性的洗礼,原有的生物几乎被全部毁灭,而后新的生物在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重新诞生。比如,在远古时期,可能因为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导致周边地区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随后经过漫长的时间,新的物种才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繁衍起来。
与灾变论相对的是渐变论 。渐变论认为,地球上任何巨大的变化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像山脉的形成,渐变论认为是地壳板块长期缓慢运动、相互挤压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地形地貌逐渐发生改变,而不是突然一蹴而就。又比如生物的进化,渐变论主张生物是通过微小的、连续的变异逐渐演化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出现了物种的变化。
陈・托马斯对灾变学以及其他多领域长达 20 多年的深入研究,为他创作《亚当与夏娃的故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灾变学的过程中,他收集了大量关于地质变迁、生物灭绝与重生的资料 ,这些资料让他对地球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如古生物学让他了解到不同时期生物的特征和演化历程,人类学让他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了独特的思考角度。这些知识相互交融,使得他能够从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的视角,在《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中解读史前文明的覆灭和人类起源等复杂问题。
《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内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书中认为,周期性的地质灾难就像是一个无情的文明重启开关,人类的文明在其面前显得无比脆弱,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重新开始,陷入周而复始的循环。
书中对于灾难来临时的场景描写得极为生动且震撼人心。想象一下,大地突然发出沉闷的巨响,紧接着开始剧烈晃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瞬间失去了稳定。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山崩地裂的景象随处可见 。太平洋的海水迅速倒退而后又高涨起来,形成了一座座像大山一样的海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美国西海岸扑去。旧金山和洛杉矶这两座繁华的都市,在瞬间就被汹涌的海浪所淹没 。海浪的速度极快,达到了每小时 1000 公里,仅仅两个小时,就从美国西海岸翻滚到了东海岸,横穿了整个北美大陆。曾经那些无比繁华的都市,如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芝加哥等,都在这场灾难中化为乌有,成为了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名字。
北美并不是唯一遭受这场毁灭性打击的大陆。狂暴的大西洋在呼啸东风的助力下,将欧洲大陆吞噬。西非和撒哈拉沙漠也在大自然的愤怒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汪洋大海。东西伯利亚、中国、缅甸等地,先是被海水无情地覆盖,紧接着温度急剧下降,所有的动物、植物、人类,甚至是淤泥,都在瞬间被冰封,仿佛时间在那一刻被定格,生命被永远地冻结。与扎伊尔、南非和肯尼亚接壤的地区,虽然没有受到洪水的直接侵袭,但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狂风与地震,大地在狂风和地震的肆虐下颤抖,无数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消逝。
就这样,灾难持续了整整 6 天。在这 6 天里,整个地球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和绝望之中。到了第 7 天,海洋才开始在它们的新家安顿下来,原本位于极地的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此时已经开始围绕赤道旋转 。上一次人类文明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被彻底摧毁,或许有幸存者侥幸活了下来,但他们也不得不重新回到石器时代,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文明即将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艰难重启。
陈・托马斯认为,导致这种恐怖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翻转 。这一观点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地球磁极翻转截然不同。地球的磁场,就像是地球的一层无形保护罩,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每隔 100 万年左右,地球的磁场会产生一次 180 度的翻转 ,但对于发生翻转的原因,至今还没有定论。而陈・托马斯所说的地壳翻转,并不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化,而是地球表面上由所有岩石、土壤、冰川等物质组成的外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位移 。
说到地壳翻转,就不得不提查尔斯・哈普古德提出的地壳位移论 。查尔斯・哈普古德在 1929 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二战结束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53 年,他通过研究皮瑞雷斯地图提出了地壳位移论 。这张由海军上校皮瑞雷斯在 1513 年绘制的地图,精准地呈现了冰封前的南极海岸线,与 1949 年瑞典英国联合考察团在冰盖顶端利用地震勘测法所收集到的资料极为吻合 。
哈普古德认为,整个地球的外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明显的变化,大概每隔 41000 年,就会发生一次高达 40 度的位置移动 。皮瑞雷斯地图恰好证明,远古时期的南极可能并不在现在的位置,那时的南极或许气候温和,植被茂盛 。英国考古学作家格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一书中,结合哈普古德的理论,提出遗失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就在如今的南极冰层之下 。
陈・托马斯在《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中的观点与哈普古德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但内容更加大胆和劲爆。在托马斯的描述中,地壳发生了接近 90 度的大反转,南北两极直接移动到了赤道的位置 。
更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巨大的地球变化竟然是在 6 - 12 个小时之内完成的 。在这段短暂而又恐怖的时间里,地壳迅速移动,狂风和巨浪以超过每小时 1000 公里的速度淹没了大陆,各种灾难接踵而至,山崩地裂、海啸泛滥的状态持续了六天 ,就如同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人的故事一样,创世之前世界一片混沌,没有陆地,只有海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到了第七天,大海恢复平静,陆地显现出来 。
根据托马斯的理论,他认为圣经的内容最初是由一种史前象形文字记载的,生命树代表的就是姆大陆 ,蛇代表着水的自然状态,象征着海洋,它缠绕在树上代表着姆大陆被水所包围 。创世纪中曾提到,神会咬人的脚跟,人会踩蛇的头,实际上意味着洪水摧毁了姆大陆的文明,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 。
创世纪里上帝在伊甸园中为了把守生命之树而安置的四面会转动发出火焰的剑,实际上就代表着地震和喷射出来的岩浆 ,灾难来临之际,整个地球就如同人间炼狱一般。托马斯对于亚当与夏娃故事的重新解读,也正是这本书名字的来源 。他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史前文明和人类起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视角,虽然大胆且充满争议,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地球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
《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中对圣经故事进行了大胆而新颖的重新解读 。陈・托马斯认为,圣经中的许多元素都有着深刻的史前文明背景。比如,生命树代表着姆大陆 ,这是一个在一些神秘学和史前文明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古老大陆。传说姆大陆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在一场巨大的灾难中沉入海底 。书中将蛇象征为海洋,它缠绕在生命树上,寓意着姆大陆被水所包围 ,这种解读为圣经故事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书中还提到,创世纪中神会咬人的脚跟,人会踩蛇的头,这实际上象征着洪水对姆大陆文明的摧毁 ,只有少数人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而上帝在伊甸园中安置的四面会转动发出火焰的剑 ,被托马斯解读为地震和喷射出来的岩浆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整个地球就如同人间炼狱一般,到处都是毁灭和死亡的景象。这种对圣经故事的解读,与传统的宗教解释大相径庭,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圣经故事与史前文明的灾难联系在了一起,为人们理解圣经和人类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书中的观点与一些历史和生物现象也有着有趣的联系。托马斯认为,人类上一次遭到灭绝的时间是 6500 年前 ,这个时间正好是最早的人类文明苏美尔文明从地球上消失的时间 。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在公元前 3200 年左右兴起于两河流域 ,在政治、宗教、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这个辉煌的文明却在大约 6500 年前突然消失,其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托马斯将苏美尔文明的消失与人类的灭绝联系起来,这一观点虽然大胆,但也引发了人们对苏美尔文明消失原因的新思考。
传说中的诺亚就是苏美尔人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他的名字叫乌特纳比西丁 。在水神的协助下,乌特纳比西丁与亲友制作了一艘巨型方舟 ,在洪水来临之际拯救了苍生,船最终停靠在一座山上 。这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这两个故事的相似性,或许暗示着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也进一步说明了书中观点与历史传说之间的紧密联系。
书中提到人类另一次灭绝时间是 11500 年前 。那时,地球的气温突然下降,猛犸象和剑齿虎等大型哺乳动物几乎在一夜之间灭绝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靠近北极圈的冻土层中陆续发现了一些被冰冻的猛犸象遗骸 ,有些保存得十分完好,甚至胃中还有没来得及消化的食物 。这表明这些体重重达六吨的大家伙是在吃东西的时候被瞬间冰封的 ,从侧面为托马斯所说的 6 - 12 个小时的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这种生物灭绝现象与书中所描述的地球灾难场景相互呼应,让人不禁对地球历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产生更多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托马斯还发现,世界各地的神话似乎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世界诞生于一片混沌 。在中国的神话中,盘古开天地之前,世界就像一颗鸡蛋一样,处于一片混沌之中 。希腊神话中,宇宙最初也是一片混沌,大地女神盖雅诞生之后,才有了世界万物 。圣经中也提到,上帝利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世界,在创世之前,世界是一片混沌,没有陆地,只有海水 。托马斯认为,世界各地神话中所说的混沌状态,其实就是海水卷着泥沙,狂风四起,一片暗无天日的灾难状态 。这一观点十分新颖,它让我们思考,这些不同地域的神话,是否真的是人们对同一段历史的不同描述 。也许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真的发生过一场全球性的大灾难,这场灾难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经过世代相传,以神话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保留了下来。
CIA 封禁《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这本书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合理的猜想。
从书中内容来看,陈・托马斯提出的地壳翻转理论以及对未来灾难的预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他认为下一次地壳翻转可能发生在 2016 - 2066 年之间 ,这种对未来灾难时间的明确预言,如果被公众广泛接受,很可能会引发社会的恐慌 。想象一下,如果人们真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场足以毁灭世界的大灾难,那么社会秩序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也会陷入混乱。股票市场可能会崩溃,人们会疯狂抢购物资,社会的稳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书中的观点还对当时的主流科学认知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科学界,渐变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球的变化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而陈・托马斯的灾变论,尤其是他所描述的那种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剧烈地壳翻转,与传统的科学观念背道而驰 。如果这本书的观点被大众接受,可能会动摇人们对现有科学体系的信任,引发科学认知上的混乱 。这对于科学界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局面,因为科学体系的建立是基于长期的研究和验证,任何颠覆性的观点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论证。
陈・托马斯在书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灾难的看法,他认为一次次的灾变在清除那些对地球有害的物种 。如今,人类的活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凸显了人性贪婪的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灾变似乎给了人类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这一观点虽然有些残酷,但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深刻思考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更加珍惜地球的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发展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享受?这本书虽然充满了神秘和争议,但它也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自身的问题和地球的未来挑战 ,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地球的命运。
来源:都市诡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