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查理・芒格在股东大会上被问到 “您这辈子最成功的投资秘诀是什么” 时,这个身价数百亿、被无数人奉为 “智慧灯塔” 的老头,居然挠了挠花白的头发说:“我每天都在问自己一个傻问题 ,‘我今天又犯了什么蠢?’”
当查理・芒格在股东大会上被问到 “您这辈子最成功的投资秘诀是什么” 时,这个身价数百亿、被无数人奉为 “智慧灯塔” 的老头,居然挠了挠花白的头发说:“我每天都在问自己一个傻问题 ,‘我今天又犯了什么蠢?’”
台下瞬间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出哄笑。
当时在场的分析师们估计心里都在嘀咕:“这老头是不是老糊涂了?别人都在研究 K 线、读财报,您倒好,天天琢磨自己有多蠢?” 但如果真这么想,你就犯了一个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把 “聪明” 和 “不问傻问题” 划上了等号。
而芒格之所以能成为芒格,恰恰是因为他看透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大脑开挂的秘诀,从来不是装聪明,而是敢当 “傻子”;不是追着高深的答案跑,而是捧着 “傻问题” 刨根问底。
咱们先聊聊一个扎心的现实:当代人最擅长的不是思考,而是 “假装在思考”。
打开圈,全是 “认知升级”“思维模型”“底层逻辑” 的爆款文章;线下沙龙里,人人都在谈论 “跨学科融合”“第一性原理”,谁要是敢问一句 “这个词到底啥意思?”,立马就会被贴上 “认知层次低” 的标签。
结果呢?一群人揣着一肚子似懂非懂的 “高级概念”,在现实里照样摔跟头。
去年我一个做互联网的朋友,跟风做 “元宇宙社交”,拉投资时把 PPT 吹得天花乱坠,什么 “Web3.0 生态”“虚拟身份确权” 说得头头是道。
我忍不住问他:“你先别急着讲概念,我就问个傻问题 ,普通人为啥要放弃微信,去你那个连头像都得花钱买的虚拟世界聊天?” 他当时脸一沉:“你不懂,这是未来趋势。” 三个月后,项目黄了,他亏了两百万,才摸着后脑勺说:“现在想想,你那个傻问题,其实是我最该回答的问题。”
你看,我们总觉得 “傻问题” 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却忘了:真正的无知不是问 “傻问题”,而是用 “聪明的伪装” 掩盖自己的不懂装懂。
芒格早就戳破过这种虚伪:“在华尔街,最危险的不是不懂,而是以为自己懂,那些穿着西装革履、张口闭口‘β 系数’的分析师,十有八九答不上‘这家公司的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真实需求’这种傻问题。”
就拿当年的 “安然骗局” 来说,那么多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行分析师,愣是没发现这家公司的财务造假。为啥?因为他们都在忙着计算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没人愿意问一句最傻的问题:“安然宣称的‘能源贸易利润’,到底是真的卖了能源,还是在玩数字游戏?”
直到公司破产,人们才发现,那句被所有人忽略的 “傻问题”,恰恰是戳破泡沫的尖刀。
反过来看芒格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他们投资的公司从来不是什么 “高科技风口”,而是可口可乐、喜诗糖果这种 “老掉牙” 的企业。
别人问他们 “为啥不追新技术”,芒格的回答还是带着 “傻气”:“我就问自己两个傻问题,第一,十年后人们还喝可乐吗?第二,这家公司的老板会不会骗我?要是这两个问题能答‘是’和‘不’,就够了。”
你发现没?“傻问题” 的第一个魔力,就是帮你剥离所有花哨的伪装,直戳问题的本质。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大脑,早就被 “必须显得聪明” 的执念绑架了,连停下来问个 “蠢问题” 的勇气都没有。这哪是在思考?分明是在表演思考。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问过傻问题啊,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也没见我大脑开挂啊?” 别急,这里得先分清 “真傻问题” 和 “假傻问题”。
你问 “明天会不会下雨”,那是没头没脑的废话;但如果你问 “如果明天暴雨,我上班的路会不会淹?要不要提前一小时出门?”,这就是能落地的 “真傻问题”。
芒格说的 “傻问题”,本质上是 “反直觉的基础问题”, 它们看起来显而易见,甚至有点幼稚,但恰恰是大多数人因为 “觉得太简单” 而忽略的关键。
比如他在研究一家公司时,最爱问的不是 “市盈率多少”,而是 “这家公司如果突然失去 CEO,还能正常运转吗?”“要是竞争对手降价 30%,它还能赚钱吗?” 这些问题听起来不像 “专业投资者” 该问的,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帮他避开了无数雷区。
这里就藏着一个颠覆认知的道理:认知的升级,不是往大脑里塞更多知识,而是用 “傻问题” 把脑子里的 “常识茧房” 戳破。
我们总以为 “常识” 是可靠的,比如 “贵的东西质量一定好”“大家都买的股票肯定涨”“名牌大学毕业就好找工作”,但这些所谓的 “常识”,往往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偏见。而 “傻问题”,就是打破这种偏见的锤子。
我认识一个做服装生意的老板,前几年线下实体店不好做,他跟风开了网店,投了几十万做直播带货,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后来他跟我吐槽,我说:“你开网店前,有没有问过自己一个傻问题,‘我卖的衣服,网上比我便宜、比我好看的有的是,别人为啥要在我这儿买?’” 他一拍大腿:“还真没问!我当时就觉得‘大家都在做直播,我也得做’,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
你看,这个问题傻不傻?简直傻得掉渣。
但就是这个傻问题,能让他从 “跟风的狂欢” 里清醒过来。后来他改了策略,专门做 “大码女装”,开店前又问了自己一个傻问题:“胖姑娘买衣服最烦啥?” 答案是 “找不到合身的、款式土”。于是他针对性地做 “显瘦设计”,还提供 “免费改尺寸” 服务,现在网店做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 “傻问题” 的第二个魔力:它能帮你从 “别人的赛道” 跳进 “自己的战场”。我们总在研究 “别人是怎么成功的”,却很少问 “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这就是最该问的傻问题。
芒格一生中最推崇的思维方式是 “逆向思维”,而逆向思维的本质,就是问 “反过来的傻问题”。
比如有人问他 “如何才能幸福?”,他不会讲什么大道理,而是说:“你先问自己‘如何才能过上痛苦的生活?’,比如乱借钱、嫁给坏人,然后避开这些事,就离幸福不远了。
” 有人问他 “如何做好投资?”,他说:“先问自己‘如何才能亏光所有钱?’,比如追涨杀跌、听小道消息、投自己不懂的领域,然后别做这些事就行。”
是不是觉得这回答太 “敷衍” 了?但仔细想想,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 “正确答案”,而芒格在研究 “如何避免错误”,而问 “反过来的傻问题”,就是发现错误的最快方式。
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总觉得 “问傻问题” 显得自己没水平。
比如领导开会说 “我们要扩大规模”,没人敢问 “要是规模扩大了,管理跟不上怎么办?”;老师说 “这道题就得这么做”,没人敢问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宁愿在错误的方向上死磕,也不愿用一个傻问题给自己 “掉头” 的机会。这不是大脑笨,而是被 “面子” 绑架了。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已经摩拳擦掌:“行,那我明天就开始问傻问题!” 但先别急,“问傻问题” 不是瞎问,得有章法。
要是你见人就问 “你吃饭了吗?”“今天天气真好啊?”,那不是 “问傻问题”,那是 “没话找话”。芒格的 “傻问题”,都是带着 “刨根问底” 的劲儿的,这里有三个他常用的 “傻问题公式”,学会了就能直接用。
第一个公式:“如果…… 会怎么样?”—— 用假设性傻问题,打破思维定式。
芒格在研究比亚迪时,并没有像其他分析师那样盯着 “新能源补贴政策”,而是问了一个假设性的傻问题:“如果有一天政府取消补贴了,比亚迪还能赚钱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跑去比亚迪的工厂看生产线,跟工人聊成本,发现比亚迪的电池生产效率比同行高 30%,即使没有补贴,也能靠成本优势盈利。后来他力劝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现在这笔投资翻了几十倍。
你看,这个问题傻就傻在 “假设一个不可能的情况”,当时所有人都觉得 “新能源补贴会一直有”,但芒格偏要问 “如果没有呢?”。就是这个 “反常识的假设”,让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险和机会。
我们普通人也能这么用。比如你想换工作,别只问 “这家公司工资高不高”,而是问 “如果这家公司突然裁员,我在市场上还能找到同样的工作吗?”。
第二个公式:“真的是这样吗?”,用质疑性傻问题,戳破虚假常识。
芒格最讨厌的就是 “人云亦云”,他常说:“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常识’的时候,你就得问‘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 “银行股最安全”,因为 “银行不会倒闭”,芒格就问:“真的是这样吗?要是银行把钱借给了还不起的人,会不会倒闭?” 后来 2008 年金融危机,一大批银行破产,印证了他的判断。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太多 “虚假常识”:“找工作就得找稳定的”“年纪大了就该结婚”“创业必须要融资”…… 你只要多问一句 “真的是这样吗?”,就能发现很多常识根本站不住脚。
比如 “稳定的工作”,现在很多国企也在裁员,真的稳定吗?“年纪大了就该结婚”,那些为了结婚而结婚、最后离婚的人,不是更痛苦吗?
第三个公式:“关键在哪儿?”,用聚焦性傻问题,抓住核心矛盾。
很多人做事之所以效率低,就是因为抓不住重点,而 “关键在哪儿?” 这个傻问题,能帮你瞬间聚焦。芒格在帮巴菲特做决策时,最常说的就是:“别扯那些没用的,告诉我,这件事的关键在哪儿?”
比如当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想收购一家保险公司,对方给了一大堆复杂的财务报表,芒格看都不看,直接问:“这家公司的赔付率是多少?有没有隐瞒的理赔纠纷?” 这两个问题就是关键, 保险公司的核心不是 “赚了多少钱”,而是 “能不能赔得起”。
我们做事也一样。比如你写报告,别一上来就查资料、列提纲,先问自己 “这份报告的读者最想看到什么?”;比如你学英语,别盲目背单词、练语法,先问自己 “我学英语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交流?”。问对了 “关键”,就能少走 80% 的弯路。
看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明白了:芒格说的 “每天问自己一个傻问题”,根本不是什么 “玄学秘诀”,而是一种 “反精致的思考习惯”,它让你放下 “必须显得聪明” 的包袱,回归思考的本质。
我们这个时代,太推崇 “聪明人设” 了。 “商业导师” 们,用一堆复杂的术语把你绕晕,让你觉得 “听不懂就是我认知不够”; “成功人士” 们,晒着自己的书单、行程,让你觉得 “不读几十本经典就是不努力”。
可这些东西,真的能让你大脑开挂吗?未必。它们顶多能让你 “看起来很聪明”,却不能让你 “真的会思考”。
而芒格的智慧,恰恰是对这种 “精致的愚蠢” 的反叛。他一辈子没写过什么 “大部头”,也没讲过什么 “高深理论”,就靠每天问自己几个傻问题,一点点打磨自己的认知。
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聪明一点,不是因为我脑子转得快,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愿意停下来,问自己‘我是不是犯了傻?’”
其实,大脑开挂的逻辑很简单:不是你懂得越多,思考就越厉害;而是你越敢直面自己的 “不懂”,越敢问 “傻问题”,思考就越透彻。就像挖井,你与其在十个地方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地方用 “傻问题” 当铁锹,一挖到底,挖到水的那一刻,就是你大脑开挂的瞬间。
最后,给你留一个 “傻问题作业”:今天你做的最 “装聪明” 的一件事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傻问题戳破它,会是什么问题?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