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路遥凭借《人生》声名鹊起,却未止步于此。这位33岁的作家心怀更大野心,立志在40岁前完成一部百万字长篇,记录1975年后十年的城乡变迁。为断后路,他专程前往毛乌素沙漠"誓师",随后两年间埋首书堆,查阅十年间的报刊资料,深入农村、煤矿采风,积累的素材
1982年,路遥凭借《人生》声名鹊起,却未止步于此。这位33岁的作家心怀更大野心,立志在40岁前完成一部百万字长篇,记录1975年后十年的城乡变迁。为断后路,他专程前往毛乌素沙漠"誓师",随后两年间埋首书堆,查阅十年间的报刊资料,深入农村、煤矿采风,积累的素材装满数个箱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6年春,倾注近三年心血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路遥满怀期待地将手稿交给《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这本曾刊发他成名作的杂志,是他理想的发表平台。然而,周昌义读罢却觉得小说"啰嗦""平淡",以"无法满足全文刊发、头条、大号字体"为由退稿。
路遥收到退稿并未气馁,他认为这本书就是为普通读者创作!不是写给文学评论家的。他认为现实主义应该成为一种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幸运的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李金玉偶然得到手稿,被作品深深打动,推动小说在《花城》杂志和出版社同步推出。只是首印仅3000册,问世之初并未引发轰动。
转机出现在1987年的北京公交车上。路遥偶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叶咏梅,将书赠予对方。曾在陕西插队的叶咏梅,被书中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奋进精神震撼,力主通过"长篇连播"节目传播。1988年春天,伴随着路遥"普通人的世界永远伟大"的原声引言,这部作品借助广播传遍全国,随即供不应求,洛阳纸贵。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可一年后,42岁的路遥便因肝病离世。当年退稿的周昌义后来感慨:"我就是那'尔曹',《平凡的世界》就是那'江河'"。
一部被编辑草率否定的作品,最终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这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逆袭,更让人思考:在标准多元的文艺领域,如何避免眼前的判断局限了真正有价值的创造?那些曾被轻视的坚持,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力量?
来源:阿福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