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于龙:在煤海俯身耕耘,让匠心薪火相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15:01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满矿山,运行了一夜的设备在此刻停了下来,等待着进一步检查和维修保养。于龙像往常一样,驱车前往现场,沿着30多公里的胶带机一路查看设备状况和现场检修作业情况。

清晨的阳光洒满矿山,运行了一夜的设备在此刻停了下来,等待着进一步检查和维修保养。于龙像往常一样,驱车前往现场,沿着30多公里的胶带机一路查看设备状况和现场检修作业情况。

这样的场景对于于龙来说再熟悉不过。2004年,他初到矿山,从一名普通的维修钳工做起,扎根煤海20年,历经技术员、副主任等不同岗位的历练,一步步成长为选煤厂原煤车间主任。他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一名矿山人的责任与担当。

科学管理

90%可动率背后的“硬核”担当

原煤车间负责原煤的破碎、输送和仓储工作,运营管理5套破碎输煤系统、41条胶带机,设备多、战线长,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车间主任,于龙深知做好设备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每年年初,他都会召集技术骨干,仔细梳理全年的重点工程和大型检修计划。“咱们的设备就像人的身体,定期‘体检’和‘保养’必不可少。”他常这样说道。

为了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和设备检修工作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安全顺利实施,于龙制定了一套设备点检、维护保养、检修闭环管理方案。他要求每项检修工作严格落实检修“三事”闭环管理——检修工作前要做的事(一制定四准备)、检修工作中要做的事(三落实二配合)、检修工作后要做的事(一总结二跟踪)。

此外,于龙还推动建立了全故障统计分析机制。每次设备故障后,他都会带领团队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正是这种严谨的管理方式,使得车间的设备可动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系统故障率同比下降4.6%,生产效率提升5.8%。

创新攻坚

从“胶带防撕裂”到“料位智能控制”

原煤车间的胶带机曾因外来铁器造成多次撕裂事故,每次停机维修不仅影响生产,还增加了运营成本。于龙带领团队设计出“胶带防撕裂保护装置”,并在车间41条胶带机上全部安装应用。

“于主任,这个装置看起来并不复杂呀,真的能防撕裂吗?”一名新入职的职工半信半疑地问。

“这就是它的特点,简单、直接、有效!”于龙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装置安装后,多次避免了胶带撕裂事故,成为输煤皮带的“守护神”。

破碎站板式给料机因卡车卸煤冲击大,经常造成设备损坏。于龙主持研发了“破碎站受料斗料位智能控制系统”,通过雷达料位检测装置和PLC编程,实现给料机智能运行。

“这个系统不仅能杜绝设备空载物料冲击,每年还能节约91万元成本。”于龙在车间例会上向大家介绍,“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匠心传承

从“一人强”到“全员强”

于龙不仅是一名技术精湛的工匠,更是一位甘于奉献的传承者。他深知,只有团队整体强大,才能有效推动车间的长远发展。

“小李,这个轴承的安装要注意轴承游隙,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于龙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他坚持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多次组织技能比武,培养出一批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在他的带领下,原煤车间的职工队伍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172名职工中,有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64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17人、高级工61人。这支高素质队伍成为车间安全生产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于龙的“匠心”还体现在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中。无论是设备检修还是技术创新,他总是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一次,胶带机突发故障,于龙带领团队连续奋战36小时,直到设备恢复正常运行。他说:“煤炭保供干系重大,出了问题,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解决。”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于龙先后获得了准能集团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2024年,他又被评为国家能源集团优秀车间主任,这一荣誉,是对他20年工作成果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对他匠心精神的高度褒奖。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服务、特别能奉献”,这是同事们对于龙的评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工匠精神”,也用无私奉献诠释了“党员先锋”的担当。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车间主任,做的都是分内的事。”于龙经常说。然而,正是这份平凡中的坚守与创新,让他成为国家能源集团煤炭保供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俯身煤海20年,于龙用匠心与奉献书写了一名煤炭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准能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