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Phone 17 Pro或取消128G,消费者被动升级,人均消费要超万元?
iPhone 17 Pro或取消128G,消费者被动升级,人均消费要超万元?
这几年的消费电子圈,总有几个“显眼包”在台上长袖善舞。
他们一边大谈性价比,一边把用户体验挂在嘴边,开发布会必谈参数,谈参数必“遥遥领先”。
但江湖的尽头,所有人都绕不开那个坐在硅谷的老大。
蒂姆·库克。
他不像前辈乔布斯那样充满传奇色彩,却用十年时间,把苹果带到了一个让所有对手都感到窒息的高度。
苹果就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没有之一。
现在,这个老大又准备出牌了,牌桌上已经传出了风声。
2025年9月,iPhone 17系列要来了。
但这次最值得咂摸的,不是什么“史上最薄”的噱头,也不是H3芯片的常规升级。
而是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消息:iPhone 17 Pro,可能要取消128GB版本。
这手牌打出来,看似只是一个存储选项的调整,实则是在用户钱包上,动了一把外科手术刀。
苹果的护城河,还能任由它这样肆无忌惮地“抽水”吗?
苹果这家公司,已经不能单纯用“成功”来形容了。
它是全球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北美,它是无数基金经理的压舱石;在中国,它是果链上百万工人的衣食所系。
库克接手后的苹果,早已不是那个靠天才产品经理灵光一现吃饭的公司。
它变成了一部精准、高效、冷酷到极致的商业机器。
这部机器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增长。
它的产品力,早已被市场反复验证。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售价600美元以上),苹果独占了67%的份额。
这意味着,全世界每卖出三台高端手机,就有两台是iPhone。
这种统治力,让“Pro”这个后缀,从一个技术名词,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智能手机市场的天花板,肉眼可见。
全球一年就卖十几亿部手机,盘子就这么大,苹果再能打,也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
增长的焦虑,写在每一季的财报里,也刻在库克的脑门上。
既然“量”上不去,那就要在“价”上做文章。
让每个用户掏更多的钱,也就是提高ASP(平均销售价格),成了唯一的解药。
怎么提价?
直接涨价太粗暴,容易招骂。
库克的刀法,要精妙得多。
取消128GB的Pro版本,就是这套刀法里最狠的一招。
要知道,现在的App越来越臃肿,微信动辄几十上百G,拍个4K ProRes视频,分分钟就能把128G塞满。
128GB,已经成了新的“乞丐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苹果要做的,就是帮你“扔掉”它。
一旦取消,想买Pro机型的用户,就只能从256GB起步。
按照现在的定价逻辑,1050美元的起售价,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被抬高了。
这一刀下去,人均消费破万,就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这套玩法,苹果早就轻车熟路。
从当年砍掉16GB,到后来干掉64GB,每一次都引来一片骂声。
但骂完之后,大家还是会乖乖掏钱。
因为苹果拿捏住了用户的心理:你都愿意花接近一万块买台手机了,还在乎多加那千把块钱,换个“安心”吗?
这就是苹果的阳谋,也是它打造下一个“电子茅台”的必经之路。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给Pro版提价,那库克还算不上是商业大师。
真正的高手,是在收割你的同时,还让你觉得他“仁义”。
这次的棋盘上,另一颗关键的棋子,是标准版的iPhone 17。
根据传闻,标准版这次的升级,堪称“史诗级”。
最重磅的,是可能搭载120Hz ProMotion高刷屏。
这可是过去几年,苹果用来区分标准版和Pro版最核心的“杀手锏”。
一旦下放,意味着标准版iPhone的流畅度,将迎来质的飞跃。
再加上前置摄像头升级到2400万像素,屏幕尺寸也微增到6.3英寸。
这哪里是常规升级,这简直是把Pro的体验,直接搬了过来。
你看懂这步棋了吗?
这就是库克最厉害的地方:制造内部竞争。
当iPhone 17 Pro取消128G,变相涨价的同时,一个配置强悍、体验逼近Pro的标准版iPhone 17,就摆在了你的面前。
这给消费者制造了一个美妙的“选择题”。
预算有限,或者觉得没必要上Pro的用户,会发现今年的标准版“真香”,800美元的起售价,能买到120Hz高刷,简直是天大的福利。
而那些铁了心要上Pro的用户,面对256GB起步的“门槛”,虽然肉疼,但一想到Pro版独有的长焦镜头、更强的芯片和材质,也只能咬牙接受。
苹果两头下注,两头都赢。
买标准版的用户,会感谢苹果的“良心”。
买Pro版的用户,则为苹果的财报贡献了更高的利润。
一场完美的市场分割和价格歧视,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iPhone 17 Pro最大的对手,不是安卓阵营的任何一台机器。
恰恰是它自己的亲兄弟,iPhone 17。
如果说标准版和Pro版的博弈,是库克精心计算的商业围猎。
那么全新机型iPhone Air的出现,则更像是苹果内部两种设计哲学的“同室操戈”。
这款传闻厚度仅有5.5毫米的手机,目标非常明确:夺回“工业设计”的桂冠。
这是对乔布斯时代,那种对产品形态极致追求的遥远回响。
它的出现,是为了在高端市场,再切分出一个“时尚”或者“设计”的赛道,用950美元的定价,卡在标准版和Pro版之间。
商业逻辑上,这能填补价格空白,吸引那些对设计极度敏感的用户。
但这款产品,也暴露了苹果当下最大的矛盾。
为了这5.5毫米的极致轻薄,iPhone Air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传闻它只有一颗后置摄像头。
传闻它甚至可能没有底部的扬声器。
这简直是一种倒退。
它所取代的Plus机型,之所以受欢迎,核心卖点就是“大屏”和“长续航”。
而iPhone Air,似乎正在背离这一切。
更有趣的是,在产品线的另一端,iPhone 17 Pro Max,却传闻要为了更大的电池,而“略微增加厚度”。
你看,这就是苹果内部的“战争”。
一条线,是Jony Ive留下的设计遗产,追求极致的美学,不惜牺牲功能。
另一条线,是后苹果时代的用户需求,追求实用,续航就是正义。
苹果想同时抓住这两拨人。
但问题是,一款售价高达950美元、功能严重妥协的“花瓶”,真的能撑起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吗?
在一个连千元机都标配双摄和立体声扬声器的时代,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薄”这个单一卖点,支付如此高昂的溢价?
这可能是苹果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产品冒险。
梳理完这份泄露的“菜单”,苹果2025年的战略意图,已是司马昭之心。
核心就一条:想尽一切办法,让你花更多的钱。
取消128G的Pro版,是最直接的“临门一脚”。
升级标准版,是诱导你消费的“甜蜜陷阱”。
推出iPhone Air,是在价格阶梯上,再造一个“奢侈品”台阶。
凭借苹果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生态黏性,这个目标大概率能够实现。
把iPhone打造成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从来不是库克的目标。
他的目标,是让这部手机,成为一台能为华尔街持续贡献惊人利润的“永动机”。
但赌注的另一面,是风险。
当硬件创新放缓,当产品体验的提升越来越难被感知,这种依靠精巧的刀法和存储策略驱动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过去那种靠革命性产品“降维打击”的剧本,已经很难上演。
在新的战场上,苹果面对的不再是孱弱的对手,而是被自己养得越来越刁钻的消费者。
这一次,用户的钱包,还会那么轻易地被打开吗?
来源:云朵妈妈专栏